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有许多女性,在历史中也留下了重墨浓彩。
其中就有千古第一后美称的长孙皇后。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宫斗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从皇后到嫔妃再到宫女太监,每个人说话都是曲里拐弯,暗藏机锋,一个不小心就会着了对方的道,甚至丢了性命。
那如果是在长孙皇后所管理的后宫呢?就算得不到帝王的专宠,但起码衣食不愁性命无忧吧,各种暗箭伤人、栽赃陷害,一定是被明令禁止的。
不但禁止,长孙皇后还会以身作则,为后宫树立正的行为规范,以她为榜样,后宫一派安定、谦让、温馨和明媚的景象。
事实上,在贞观年间,由这位美女CEO打理的“唐太宗后宫无限责任公司”,与她丈夫领导的“李世民朝堂有限责任公司”并驾齐驱,一样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那她到底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古人说,“诗言志”。就是说诗是人的思想感情的抒发,是丰富的个人情感表达。
比如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比如悲情诗人李商隐.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但我们可以从诗里感受到他们的情怀。
古人又说,“文如其人”。是指文章的风格会与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长孙皇后写过一首咏春的诗,我们来看看这首诗里,表达了一个怎样的长孙皇后。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用我们现代语言来说就是:
园林的桃花向着太阳开的很明艳,
美丽的宫妃走出椒房心里情意绵。
春天偷取她的红颜把初绽的桃花装点。
屋檐边新发的柳枝学她的小蛮腰轻摆。
她在花间徜徉看蝴蝶舞蹁跹,
她在侧耳细听枝头黄莺歌婉转。
你何必站在林下远远的打听,
她的风流出众早就美名传遍。
这首《春游曲》是在贞观初的某年春,长孙皇后在上苑,也就是皇家园林里游玩,为抒发她春游的欢乐心情而写的。
诗中描写了春天花园里盛开的桃花,屋檐旁刚刚吐绿的柳丝,花间翩跹的蝴蝶,以及树上黄莺鸟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啼叫。
最动人的是,在这美丽的春天景色中,有一位面如桃花身材窈窕的年轻女子,她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热爱,尽情地享受青春和生命带来的愉悦。
关于这首诗,有记载说: “帝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就是唐太宗看到这首诗后,声情并茂地朗诵,连声赞美,说,好诗啊好诗。
对这首诗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这首诗是长孙皇后写自己;另一种认为这首诗不是长孙皇后写的,是伪作。
认为写长孙皇后自己的理由是:当时经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上了大唐天子,自己也被封为皇后,膝下儿女双全,正是春风得意,开心快乐之时。
长孙皇后其时26岁左右,虽然已过豆蔻年华,但仍然在风华正茂之中。
所以,在皇家花园里,在桃花盛开、嫩柳摇曳的春日,长孙皇后欢快的穿行于桃柳、花丛之间,看蝴蝶翻飞,听黄莺歌唱。
她骄傲的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随风摇摆是学了她的腰身,人们不用去打听,自然就知道她是谁,因为她的出众风流已经是远播于世,有口皆碑。
诗中的“林下”、“风流”两个词,意即“林下之风”,特指妇女态度娴雅、举止大方,是初唐贵妇们的一种追求与考评。
诗中以“林下之风”自许,反映出长孙皇后的志得意满、自信洒脱,是一种与皇后身份完全吻合的心态。
认为这首诗是伪作的则说,“艳妾”、“动春情”、“新桃偷面色”、“嫩柳学身轻”、“舞蝶”、“风流”,等等词句,用于长孙皇后自己,显得轻佻、放纵。
长孙皇后出身于显赫的贵族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深通礼仪。从小就是“造次必循礼则”。“造次”是匆忙的意思,是说长孙皇后在遇到紧急的事情时也一定遵循礼仪规则。
长孙皇后生前曾编过一本《女则》,用以自警自律,而不肯披露问世。
这样一个谨慎克己、低调内敛的长孙皇后,怎么可能写出那样一首“艳诗”来呢?诗中自许风流的口气和情调,不但与长孙皇后的履历、身份不相符,更与她的性格不相符。
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