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写作,总会想起一句话“朴实无华而兼纳乾坤”,我觉得许多大师的文章都有这种底蕴,无论在思想文化上,还是在文笔描绘中,总会给人以欲罢不能的感觉,让人食不知味沉浸其中。就如林语堂先生,他的作品总是透着幽默诙谐,用灵活的画风来撑起整个文章的风格,他文章的特点是受其思想所影响的。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写作,总是在数次雷同的主题中去找寻我们所要抒写的思想,总是不断的用新瓶去装老酒,最后思想的精华、对人生事物的新认知没有挥发出来,溢出来的总是那岁月陈旧的丝丝缕缕。当然,我不否认在这些富有底蕴的思想里,总会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闪光点,可是,我们这样的作法与搬运工有何异同?以己之见,抒己之情。投入自己的生活圈,用看过的文章,收获的心得,与别人交流获得的认知等来给作品赋予自己独特的魅力,是我们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又是如何来让作品烙下自己灵魂的印记呢?
人生有俩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当对任何事物都无感的时候,怎么会有灵动的思想去观察、体会生活,又如何能创作出入眼的作品,联系你的灵感需要都满足不了,如何去打动别人呢?我觉得写出来的作品是与自己的心声相得益彰的,先不说是否让别人看着顺眼,当写完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是否从自己这里感到了愉悦,你是否觉得自己目前表现的可以打个好分数?创作一个自我的平台,思想是否得以放飞。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不要求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我在乎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是否可以进步。在一次次的下笔中,我是否可以将最近获得感想融入文章里,是否可以将刚看过的书里的精华用到文章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追求,但是我觉得首先要让自己喜欢上写作这件事,既然当初选择了,为何要放弃?给自己一个信念,便是给了写作一条活路。
一个人总是怀着无限的激情,这本是好事,可若总是广撒网,却不深入,我不觉得会有好的鱼儿能一遍一遍的进入网兜。写文章,给自己一个光明的未来许诺,总是踌躇满志的决定要怎么怎么去拿到最后的名次,写了好多,却不认真思考总结如何让自己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进步,那么即使写再多又如何?不否认别人的创作能力但是如何才能让文章一出就是精品呢?不光是踌躇满志就能做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里做下这方面的特训,多找资料,多学习,总会有所思,有所得。
懒惰就像一把锁,锁住了知识的仓库,使智力变得匮乏。惰性像是人的本能,总想着这有什么意思呢?干什么要写这么多文章?可是,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说是人各有志,虽然殊途同归,但收获的必定不同,每个人的思想烙印也必定不同,只要自己获得满足,无愧于心即可。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因为满载思想的光辉,所以芦苇总会弯腰,也许也会因谦逊而俯首,毕竟,思想会厚积薄发,当它汹涌到一定程度时,总会看看别人的看法,听听周围的意见,只有推陈出新,思想才会永无止境,才不会引人烦躁。交流思想,会给人以愉悦的感观,不断的汲取新的内涵,才能包装出引人入胜作品。人,就像那流动的河水,有无限的可能。如何抓住每一次机会,在于我们自己,用自己的思维去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独属空间,去分享每日的心情,感受每天的律动,在写作中找寻自我,在创新自我的同时赋予作品以灵感,枯木逢春犹再发,更何况我们的思想并没有干涸到如此地步,只要坚持下来,我们所要创造的秀林总会蓬勃。人无两度再少年,珍惜现在的每一个机会,失去的终将会化为乌有,得到的永远都是自己的。作品展露心声,我们也要给作品以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