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走进高考考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和自己以往的12年作战,是和自己的命运作战;
于是,发挥正常,会做的全部做对了,不会的全部做错了;记得当年有个学弟给我们的赠言是“会的全对,不会的全部蒙对”。命运并没有因为我的虔诚而多给我一点幸运。
至今,再回首看高考,高考给我的是检测和磨砺,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再回首:考场外,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
高考考场,总共30人,我的考场,同学只有2个,语文考试等交了试卷,已不见了他们的影子,我的考场在三楼,而且下楼得经过走廊至教学楼中区才可。前往中区的时候,透过窗户玻璃向外望去,我简直被雷到了,高考学子陆续从教学楼向校门口走去,在校门外,家长们黑压压的一片,看着孩子一步步走近自己,家长们的神情开始紧张起来。我停住了脚步,直到大多数家长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并相伴离开校门。
父母对我的教育一直是散养式的,不报班,不在家辅导,他们的理念:上学校有老师教知识,他们只负责教我人生的知识。在12年的求学生涯中,我一直都是上课靠老师,下课靠自己。爸爸的理科非常好,平时家里没有能难倒过他的“生活难题”。对于我的理科题目,对爸爸来说一点都不难,可是每次我问起,他都会说,这题上课老师教过,你没有认真听讲吗?再动脑筋想想?从他那里,从来得不到答案,所以,久而久之,我养成了一种和爸爸比拼的习惯,我总是在寻找一个难题,想难住他。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逐步形成了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理科在班级很突出。其实,有时候也很委屈,比如,别的同学周末辅导班很快做完作业,轻松的样子好生让人羡慕。而我,拿着那艰涩的数学和物理题啃啊啃,直到花很长时间才做完。
直到高考成绩出来,我才知道爸爸为了我的进步是怎么样地挖空心思。
当我抬头,看见爸爸也站在校门口,眼睛里只有温和。这次,就像小学时候,爸爸接我放学回家,从不过问学习,而是亲切地问学校里发生的开心的事。一路上,他跟我讲曼德拉的故事。。。只字未提考试。
接下来的考试,每次我都是最后几个出校门,爸爸也是最后几个来接的家长。
每个家长的眼神里写的都是期待,对18年成长的期待和即将远离的离愁。
高考,是一种检测
父母曾经对我说,每次考试都是一次对学习的检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室,输入的同样的知识,但是每个人的知识输出都不同,我们要学会分析,并尽力让自己在小检测中少失分。小测试考得好,大考试肯定能考好。
高考被分配到12年的每一天的45分钟学习中。假如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一个细小的知识点,老师讲到了,可是你没听到或是没听,课后你又不懂得去复习,让这个知识点成了你数学的一个盲点;可不巧的是,到了初中,这个知识点又出现了,可是难度加大了,你更加地听不懂了;更别说到了高中,同样的知识点,难度更大了,这时候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如果你想学习这个知识点,你得捋顺知识的脉络,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也许这个知识点在高考的时候只是5分。如果这样的难点很多呢,那高考呢?
由平时的学习到小测试,再到期中期末考试,到大考,每天的积累,每次的积累,每年的积累,每个阶段的积累,都是对你前期学习的检测,也是对后期学习的扩充。直到高考,每年高考,都会想起那个经典的故事:有人吃了5个馒头吃饱了,他开始后悔,为什么自己不直接吃第五个馒头呢?高考考场下来,就会有很多学子后悔,我当时复习的时候怎么把那个知识点忽略了?殊不知,高考的失利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平时的每一天的学习都是直击高考的,说高考是检测再恰当不过。
高考,更是一种磨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努力的日子,每一次面临难题的困惑,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数九严寒,披星戴月;酷暑难耐,汗流浃背;多少次想放弃,但多一次就坚持了下来,在小升初,中考的层层选拔中,一路披荆斩棘,直奔高考。
参加高考的你如一块原始的玉石,在12年的学习中,学校给你磨,老师给你磨,同学给你磨,尽管父母小心翼翼,也在给你磨;最终磨成了一个参加高考的你,你怎么样?你是什么样的?高考会给你一个很公正的样子。
有人被磨得晶莹剔透,适合做大物件,于是,他们进入了一流的大学;有人被磨得形状奇特,适合做独特的物件,于是,他们进入了艺术大学;有人被磨了又磨,逐渐磨得有些小,于是,他们进入了二流大学;当然,有人经过无数次的磨,竟也还是石头,于是,他们早早进入了社会。
不论经过高考的磨砺后形成了哪种?你都是独特的你,都是独一无二的你。
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经历过生命洗礼的学子们,都会以一种新的姿态去迎接下一个挑战。
高考季,这是一个再次踏上征程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