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诺奖作家索尔仁尼琴奠基之作
诺奖作家索尔仁尼琴奠基之作,用一天刻画八年劳改生涯。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也是让他跻身世界伟大作家行列的重要作品,它讲述了1952年,在苏联设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劳动营里,一名普通囚犯一天的经历。索尔仁尼琴本人曾在劳动营里呆过八年,对那里的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因此这部小说具有自传的性质,问世之后就震动了苏联文坛,并迅速引起了国际关注,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劳动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苏联的劳动营,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事物,它往往设立在一些地理位置偏远、气候环境特别恶劣的地方,营地里关押的囚犯,身上背着各种罪名,有的甚至没有罪名,他们需要服完长短不一的刑期,每天都要接受强制劳动。在营中待的时间一长,囚犯们很容易放弃了被释放回家的希望,也泯灭了对家庭和亲人的想念,变得虚无、认命、逆来顺受。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囚犯们被残酷环境扭曲的性格,也可以看到一些囚犯如何抓住有限的机会,紧守着仅存的生命尊严。
索尔仁尼琴本人就曾于1945年到1953年的八年间,在好几个劳动营里服刑,刑满之后,他又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可以说,对劳动营,索尔仁尼琴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也带有自传性质。
二、小说主人公的一天是怎样的体验?
舒霍夫在吃饭的时候,不管天气多冷都要摘下帽子,他用一把自己的勺子,不跟别人混用,他碗里的粥不管多么稀薄,在喝之前都要搅一搅,这些都是他维护个人尊严的生动写照。在恶劣的环境里,他也磨练出一套生存智慧,如何保存食物,如何偷取休息时间,乃至如何无视别人的羞辱,等等。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自私的人。除了他自己所在的团队,他对其他囚犯并没有同病相怜之感,在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从不留情;当一名囚犯在劳动时睡着,从而耽误了其他囚犯下工的时候,舒霍夫和其他人一起对这个囚犯拳打脚踢,发泄心里的郁闷。
小说的节奏很慢,把舒霍夫吃饭、上工的每一件小事都不厌其烦地写得这么详细,甚至让人感觉乏味。其实,这正展现作者索尔仁尼琴的意图,他通过演绎一个“普通人”在“一天”中的命运,通过大量平淡无奇的细节,浓缩了主人公的坎坷一生,展示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和性格。小说节奏越舒缓,就越展现出囚犯们度日如年的煎熬,越能对比出劳动营的高压气氛,越能凸显出舒霍夫在罅隙中寻求尊严的努力。
舒霍夫通过吃饭脱帽子、使用自己的专属餐具等这些具有仪式感的行为,竭力维持着自己的尊严。当然,这些尊严是有限的。在劳动营里,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生存的需要。哪怕是比狗食还不如的饭食,舒霍夫也不会说我坚决不吃;哪怕被看守羞辱,他也会尽量忍着。生存是拥有尊严的前提。在劳动营里,舒霍夫的一切想法和行动,都是围绕着生存来进行的。
三、小说为何能感动无数读者?
尽管劳动营是一个特殊事物,囚犯的体验是一般读者都没有、也无法想象的,但是,他们身上的人性却并不特殊,相反,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个可能的自己。劳动营里有很多恶棍,利用手中的一点权力欺压别人,生活管理员经常抽打囚犯,食堂主任和炊事员凭自己的爱憎粗暴地分配食物,看到这些人,普通人可以维护心中的起码的善意,但在严酷的生存条件下,在繁重的劳动和刻意剥夺尊严的待遇下,普通人又很难不心灰意冷,甘心接受被驯化后逆来顺受的命运。靠着容易满足的性格,靠着对点滴小确幸的追求,舒霍夫能够安心地留在这种无期徒刑之中,他的生活与喜怒哀乐,无疑会让读者感慨万千。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文学生涯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之作,为他的创作风格确定了基调。索尔仁尼琴讲述了劳动营囚犯的生活,把时间压缩在一天之内,人物集中在舒霍夫身上。劳动营的一天,是舒霍夫十年牢狱生涯的一个缩影,是展现舒霍夫苦难一生的一个焦点;同时,这平凡的“一天”,又构成了20世纪俄国文学中的整整一个时代。
正如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所说,这篇小说揭开了我们国家的一个血迹斑斑的伤口。但是,索尔仁尼琴凭着对国家和人民无限的爱,凭着对人们的道德力量的无限信心,把这个悲惨的题材提升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
小说讲述的虽然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但是其人道主义思想是超越时间的。舒霍夫在劳动营的一天,也可能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为我们所遭遇。每个看重个体尊严和价值的人,每个身处逆境却依然不屈服于命运的人,都能在这部小说中获得慰藉和启迪。当你读到主人公如此卑微的生活,如果你能为它伤心,为它难过,那就证明你的灵魂还没有麻木,你就能分享并感受到守护灵魂和尊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