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有小伙伴说体验不太好,简书平台在富文本编辑条件下,外部链接播放器插不上,(我也不会插)。所以我前几天开始在WordPress建一个适合音乐分享的主页(但搭配个人主页实在是太太太占用时间了),还没弄好。现在还是在简书将就着写。
上一篇的重点是怎样通过巴赫去听古典乐的结构,学会听到主题,这个方法极其有用。巴赫之后本应该写莫扎特,但我没按照音乐史顺序写,不想太多框架限制,反正文章也没有正式的用途。我做事的总一板一眼,规矩惯了,现在反而越来越想洒脱、自由一点。这次有时间就来写自己最爱的曲子,肖邦的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Ballade No.1 in G minor》。
http://music.163.com/#/m/song?id=2083325
Ballade,从词源上看,来自法文,是指适合歌唱的通俗叙事诗歌。它不像史诗,史诗讲得是历史和神话题材。叙事曲相对短小通俗,讲得是普罗大众喜欢的骑士的传奇,民间故事或爱情、冒险的故事。叙事曲很容易听懂,它具有描绘性,有一种讲故事似的,朗诵式的语气。因为带有故事性,人们很容易分辨出乐句意图表达的情绪。
肖邦一共写了4首叙事诗曲,灵感都是来自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Mickiewicz)的长篇叙事史诗《康拉德·华伦罗德》,讲得是十三世纪立陶宛民族起义将领康拉德·华伦罗德的故事,这位将领曾率领民众英勇反击日耳曼侵略者十字军的入侵。
罗伯特·舒曼曾经这样评价肖邦的叙事诗曲:
”I received a new Ballade from Chopin. It seems to be a work closest to his genius (although not the most ingenious) and I told him that I like it best of all his compositions. After quite a lengthy silence he replied with emphasis, "I am happy to hear this since I too like it most and hold it dearest.”所以说这是最体现肖邦创作性的乐曲,而且是由肖邦首创。
总的来说,肖邦的叙事诗曲写法是比较自由地,往往用3拍子,用不严格的奏鸣曲的形式。萧邦的叙事曲似是奏鸣曲的变体,带有特定的不同之处,如将两段乐曲主题排列重奏。*(wikipedia)
在这里一起听一下这首G小调叙事曲的结构如何体现肖邦的创作特点:
一开始是一个引子,一串琶音,【前30秒插音乐】。这个引子把人们带到了13世纪,带到了古老的中世纪时期,之后开始了一个动人的叙事性的主题(主题就是一直在重复的主旋律),然后音乐像河流一样,慢慢地流宽,慢慢地奔放起来【1:47秒插音乐】,由此引出了第二个抒情的主题,【2:54秒插音乐】,在转调之后,两个主题分别重复,一直在线的是第一个主题。最后对应前面的引子,用一个火热的快板结束了全曲。
大概听懂了结构,再讲讲曲子内容吧:
这首乐曲描绘的是一个战争故事,两个主题既引出了战争情节,又带着强烈的抒情视角,肖邦这首曲子里的抒情,在我听来就是在用“唯美”表现战争,让我想到“血色浪漫”,想到了海明威的“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抒情是很有个性的,每个人在抒情中都有强烈的个人印记,欢乐和悲哀各有不同。他们不像巴赫,巴赫写的喜怒悲哀都是公共的情感。所以聊天,有人说喜欢听巴赫,有人喜欢听肖邦,你可以多少看出他们的性格偏好。
肖邦的这首G小调,其唯美一点来自叙述的故事——骑士的传奇——非常唯美动人。在这个故事里面,陪伴康拉德的是古老的游吟诗人,在他的成长中讲许多家国的故事,祖辈战斗的故事,于是让康拉德的故事有强烈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在最开始叙事曲的引子里就能够感觉得到。然后像所有的骑士故事一样,接着就会出现一名美丽而勇敢的女子。(【插乐曲】这时候可以听出乐曲非常轻快活泼,来描绘这位女子的出现,带给康拉德的动心)。成年后,康拉德便和这位勇敢美丽的女子结了婚。但是呢,康拉德去报仇,他们俩婚后就被迫分离了,后来这位女子来到修道院里面。最后康拉德在牺牲之前,赶到修道院的顶楼和这位女子诀别。(这里乐曲转入非常感人的段落,听起来宽阔滂沱,感情非常宣泄)往往战争故事都需要爱情故事,来笼罩一层强烈的浪漫主义的色彩。骑士传奇的影响,让肖邦来写这个战争故事,就带着强烈的、抒情的、浪漫的印记。
希望你读完这段,再听曲子时可以听出这个故事:)
大家都知道,肖邦的title除了有音乐诗人,还有像“爱国音乐家”,“鲜花中的大炮”等等。因为肖邦是波兰人,波兰有很复杂的战争历史,曾是希特勒挑动战争时最先吞并的国家。这首乐曲作就时,肖邦暂居维也纳,正值传来波兰起义,起义又失败的消息,肖邦就用这些讲述抗击侵略者故事的乐曲,表达对家国支持。
这里再提到一部电影《The Pianist》, 导演波兰斯基叙述二战中一个钢琴家的故事。片子的钢琴家在德国军官俘虏要求他弹一首曲子时,他弹得正是这首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诗曲。
一开始是那串熟悉的琶音,因为战争五年未弹奏的钢琴家弹得有些迟疑,然后慢慢流畅起来,接着越来越汹涌。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钢琴家,在当时情境,用这首曲子,作为对侵略者的抗击。五年未碰琴键,坐在钢琴前,他发现自己一个音也没有忘记。所有的曲调,所有的节奏都深刻地存在脑海。亲人去世,财产不见,家也被炸了,他活了下来,唯一拥有的是他心里流淌的音乐,也许支撑他的信念也是这份音乐。
真正热爱的东西,不管是音乐还是其他,不会离开你,始终属于你。
在另一部BBC拍摄的记录片《肖邦拯救人生》里,讲述了肖邦这首《第一钢琴叙事诗曲》改变人生的故事。苦难改变人生,也许不是音乐拯救人生,只是音乐带来希望和意志。动人的曲子里,藏着古老的故事,波澜的音符摹状人生的起伏。
我们很难说,某一刻是什么理由引发共鸣。对事物本质直接动心,美好的事,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太多理由。音乐本身就已足够美好。
这几天我听着这些预备推介的曲子,恍然觉得:严肃聆听,也许那时坊间故事、作者背景都是可有可无的信息。
--我是分界线--
什么平台可以插背景乐,文中可以插我剪好的音频资源,可以即时播放?有解决方案的大神请联系我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