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最不明白上海的,估计是上海的区域歧视。
弹丸之地,十个小区,说着差不多的上海话,却是彼此睥睨的。原因自然和历史死死纠缠在一起,三言两语道不清。黄浦江和苏州河在交汇的地方有一条线,两边的水色有色差,我小时候就喜欢趴在乍浦路桥上看,看船只过去时,会不会让那条分界线混合一瞬。后来能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看得更清楚了:那条界限就像是是固体的,小快艇划着水浪过来过去都涂抹不掉它。
上海的十个区,就是这样的带色差的多股浊流,同样是搅拌不到一起去的。不过这些年下只角也发展得很有模样了,黄浦江苏州河的水质也改造了,现在上海还有鄙视链么?
摘抄一下啊 :
(Original 2018-03-05 只准自己人吐槽 深扒魔都)
上海是个很神奇的城市 它的16个区 相互团结却又爱相互diss 亲密无间又爱一较高低 。各区人民三天两头就得吵一吵, 回到窝里却依旧相亲相爱。
上海的16区有着一堆的“鄙视链”, 从谁的房价高到谁的GDP高 ,浦东和浦西谁的发展好, 还有哪个区大学更多、 哪个区的办公楼更牛x 统统都能变成battle的理由!
房价鄙视链:
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杨浦>虹口>普陀>浦东> 闵行>宝山>松江>嘉定>青浦>奉贤>金山>崇明
从春节鞭炮声来看上海房价,能清晰听到鞭炮声的2-3万,隐约听到的4-5万,一点听不到的7万起上不封顶。 前两年房均价10w的静安,现在已经沦为第4名了。永远的垫底选手崇明区,啥都比不过,但绿化覆盖率绝对是16区第一!
写字楼鄙视链:
陆家嘴 >南京西路+静安寺 <>新天地>淮海路> 徐家汇 >五角场> 其他 (备注:“< >”为互相鄙视;“>”前者鄙视后者)
陆家嘴掌握着这座城市的金融经济命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 在陆家嘴上班的金融民工,上班挤着透不过气的地铁,下班打的还要排号100+位,没个外卖宝典,随便点份外卖半天薪水就没了。 但其实在陆家嘴穿着笔挺脸上神采飞扬的都是皮包公司出来的,真正的金融民工都顶着硕大的熊猫眼。 然而他们依然是工薪族中的王者。在人广相亲角,一句“我儿子在陆家嘴上班”,能吸引不少阿姨叔叔来了解情况。
南京西路+静安寺汇聚了上海一大半的一线奢侈品公司、律所,这里名气没有陆家嘴大,但女白领更爱往这钻。 毕竟这里有恒隆广场、中信泰富、梅龙镇、嘉里,下个楼就能逛街。往往这个月工资还没发,已经提前透支下个月的工资买了个包。
新天地的牛逼是低调而内敛的,那些和你一样挤在星巴克里蹭wifi发邮件的西装哥、皮鞋哥,可能就是哪家上市公司的CEO、COO。 这里也是老外聚集区,每个周末的晚上新天地都能挤个水泄不通,露台上坐着会说中文的歪果仁,和三句话里夹着一句半英文的中国人。
曾经陆家嘴还没崛起的时候,在淮海路上班是一件特别骄傲的事。一条路上还分西-中-东三段。在这条路上班自带一股90年代的洋气,经典而又百看不腻。
徐家汇作为老牌的城市副中心,上世纪很多单位分配的房子就在这里,所以退休老干部比白领还要多。没准你上司的妈妈就在这里跳广场舞。
教育鄙视链:
· 中学鄙视链 ·
杨浦>浦东>徐汇>黄浦>虹口>闵行>静安>长宁> 宝山>普陀>金山>嘉定>松江>奉贤>青浦>崇明
上海四大名校八大金刚,杨浦一口气占了三!而浦东虽然是高中数最多的区,但报考人数也是其他区的三四倍,竞争压力全市最高。 黄浦为三区合并,因为动迁导致很多原住民户口外迁,而原有高中数保持不变、考生少,区内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所以有条件的话,小学学区房首选黄浦!
· 大学城鄙视链 ·
闵行>杨浦>松江>奉贤>浦东>
其他没有大学城 闵大荒虽然只有两所大学,数量少,质量却很高,全上海一共4所985+211,它包揽了其中两所——交大、华师大。 但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松大了,毕业的学生会专程坐2小时地铁回文汇路吃吃喝喝。 同区之间相互鄙视
· 静安<>闸北 · 静安和闸北合并之后,老闸北人不会称自己是新静安人,静安人也不愿意接受原属闸北的版块改名“静安xxx”。 闸北很多小学的校名多了个前缀“静安区”。
· 卢湾<>黄浦 · 卢湾和黄浦已经合并7年了。以前向明中学稳坐卢湾重点高中一把手,现在要和格致、大同一起抢优质生源。 老卢湾藏着很多地道的上海美食,而黄浦区因为拆拆建建,老上海的味道反而淡了。
上海话鄙视链
郊区本地话<>市区上海话>洋泾浜
上海话也分n种,像松江、青浦等郊区版上海话,都叫做“本地话”。而住在市区的上海人说的都是上海话。 本地话和上海话之间看似差不多,但其实大家往往相互听不懂……当年深扒妹和驾校师傅各说各的“上海话”,沟通可以说是非常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