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总是在喧闹中无法气定神闲,虽故作镇定,其实内心烦乱不安,根本无法定下神来整理思绪和逻辑。所以在夜里,也只有在夜里,当夜色兴起,当人事安宁,想起写些东西,能不被凡尘搅扰,发掘一些烦恼的真因。
所幸空窗期能读些闲书,在片刻悠闲中保持和平,看一些别人的故事,于本我之外寻一个角落,直面生活的遭遇。
我的圈子不大不小,恍恍惚惚中有一些交心交耳的朋友,颠沛流离中有一些喜怒同筹的知己。经历多些,会淡忘掉各种符号和轨迹,理性多些,对生活、理想却逐渐丧失了信心。然而还想有追求地苟活,总得做些有意义的改变。出于个人的整理习惯,总喜欢先理些条条框框,再在话题中拓展衍生一些东西,结构也许比较生硬,而脉络兴许清晰一些。
一、逃离自我
所谓朋友交心,多从聊天开始。我不是一个很会寻找话题和契机的人,也不是一个喜欢主动交际的人,因而如若遇见兴趣经历相关相似之人,难免些许激动,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人,在这种境遇中往往和我一样,总是将自己准备得太多,而不太关心对方的不同。我们总是太在乎自我的感受和期待,不太能真正理解他人不同或略微不同的处境。在一些漫长的谈话中,看似慷慨激昂一番表达了很多,却搞不明白彼此深交的机会和可能。
举个栗子,工作中,一些问题、缺陷的处理之所以回归不通过,往往由于交流上的缺失。执行解决问题的人,往往不太重视理解问题提出者的描述,交流中太过重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案,从而导致问题处理结果与问题提出者的期待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君子求同存异,然而只求基本认同常常是不够的,偏见和抱怨也多源于长期不能为彼此全面了解。
也许,多倾听对方的描述,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感受,能够从短暂的交流中收获更多有益的信息。在真诚理解的基础之上,慢慢将微妙的差异,转化为改善自我的力量。
二、我知道你本知道
我们常常一言不合就wuli韬韬,乱放地图炮,图一时之快口若悬河。然而生活终究不是辩论,胜利的观点不见得就是真理。当我明白这个这个道理的时候,很庆幸自己还有悔悟和改过之心。从此,也不愿再在各种场合争论不休,更尽量避免和不太熟悉的人言语相左。
接触过不少看似平凡无奇的人,他没给你一分钱,而你总是发自内心顺从他的观点和指引。这种人可能是良师,或者一两个态度和蔼的亲人长辈,也可能是领导。后知后觉的我,也是直到现在,才逐渐揣摩、验证出这些人格本身内含的一些隐秘。
中小学时代,一些数理化的原理是很难从苍白的教材语言中揣摩的,当然,这可能与教科书行文的一贯性有关,这时,总有一些道理是由老师的各种“打比方”中明白。打个比方,打比方本来就是打比方嘛。。。把一些你原本就有生活经验的内容呈现给你,再给你说明一个原理与之相似之处,或者直接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深深地印象在你的脑海之中,你慢慢明白的那些新东西,无非是原本你明白的内容发展或者联系而产生的。一言而草率蔽之:“似乎你本来就知道的嘛~!”
如果把“似乎”二字去掉,对某个你想纠正或者辩驳的人说这句话,也许对方会更容易受到影响,即使你的观点看上去与之相悖。
如果没有争辩,再进一步来看,对某个你想劝诫或者灌输知识的人说这句话,使其明白他其实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而你只不过在善意地帮助其回忆起来。这样的效果,自然比“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我更牛逼”要好得多。这个方法从统计规律来讲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后来读了一些杂书之后才晓得,伽利略大神早已屡试不爽很多年。。。
三、俯仰之间
出生的婴儿因为需要关注而啼哭不止,这本身就是人的本性,或者说人性若此。如若自信得不到肯定,如若“自尊”得不到重视,如若“自我”不为他人发觉,每个人的心中,将会是何等的凄怆和绝望,甚至怀疑周遭的环境和社会,对整个世界都不满。这或许就是先哲所说的“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一个写照。
有人说,想要被爱,需要付出很多;想要遭恨,一个理由就足够。所谓彼此尊重,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让对方感觉自己很重要”(似乎是卡耐基的观点吧),至少在这点上不要使之成为遭人嫉恨的理由。
把“尊重”看做动词,投放到具体的行为上去,其实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与人接触时,积极发现并赞美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可以使人得到尊严和自信的满足;保持微笑地面对责难,率先承认和揭示自身的问题和毛病,可以给人以诚恳接受和面对过失的态度……
结合个人的经历来说。工作场合难免和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各色人等打交道,尤其对于某些这样的“领导”来说,不遗余力地接受赞美和褒奖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所以我们又何乐而不为。需要强调的是,发自内心、经历过理性思考而作出的“赞美”才是于人于己皆无贻害的良药。反过来说,使人真切认可的“赞美”,才可能得到理性的认同,而不会被当做“溜须拍马”,甚至触碰到高尚人格的底线。
最后,道理谁都懂。写这些文字,只是在帮你我回忆一些你原本晓得的东西。
常言道,君子谋术而有道,这个“道”在哪里我不是很清楚明白,若要描述,我想就用“最纯正无邪的赤子之心”来概括吧,没有私心邪念地运用方法策略来谋取成功,或许就是这个“道”的一方面吧。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