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H性能是设计出来的,人生可以设计吗?
王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我的前领导曾说过的一句话:“汽车的NVH(噪声振动)性能是设计出来的!”,与此同时,圈子里还流行着一句话——“NVH是玄学”, 我更相信前者。
人生的复杂性肯定超过了NVH,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先哲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过好这一生?。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设计我们的人生,让其充实而快乐呢?
最近读到《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给我一些启发,分享如下。本书的作者有两位: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两人都曾任职于苹果公司,从事设计相关工作,前者是产品主管,后者负责了苹果第一款鼠标的设计研发。现在,他们都在斯坦福大学的老师,本书是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一“人生设计课”的提炼。
为什么要开设这样一门课?这和两个人经历有关,博内特年轻时也困扰于人生目标的找寻,但无人指导,虽然最后结果不错,但也是“历经波折”。伊万斯相对顺利,毕业后进入苹果公司,事业发展不错,经常有年轻人来跟他请教职业发展问题。
有一次,两人共进午餐,无意间谈到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的设计专业,两人碰撞出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将设计中的思维引入到人生发展中?这样不久可以帮助更多有同样困惑的人吗?后来效果很不错,于是就有了斯坦福的人生设计课和这本书。
这本书核心回答的是“如何通过设计思维,创造性充实而快乐的一生。”我会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什么是设计思维?为什么它对人生发展有效?如何利用设计思维来进行人生设计?
——1——
什么是设计思维?
通过本书,我理解设计思维是:在一定的边界和方向下,尽可能发现和创造可能性,通过低成本原型获取体验,帮助选择满意方案。
设计不是天马星空,而是带着脚镣跳舞,所以需要设定边界和方向;设计要尽可能发现更多方案, 有时还需要通过重新定义问题来发现可能性;低成本原型获得体验是设计思维的关键,设计不仅仅是画图,也不是纯公式推导, 而是要把原型做出来,通过体验进行选择,因为可能性很多,所以要控制原型的成本,这样才能进行多种尝试,即使失败了,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
比如,想从技术转销售,或者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厅,要么因为代价太大不敢切换,要么是一咬牙直接跳过去,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但是又回不到从前了,尴尬了。按照设计思维,我们可以通过低成本原型体验,比如,兼职在一家咖啡厅打工,看看咖啡厅实际是怎么运作,或者找到你想去的那个行业的人进行咨询,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体验,做出的选择,风险更小。
为什么是满意,而不是最好?因为最好是个坑。一方面我们很难穷尽所有信息,怎么知道是最好?另一方面,最好是随时间变动的,一味追求最好,最后很可能导致成本过高以及拖延。
——2——
为什么设计思维对人生发展有效?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清楚如何才能过上充实而幸福的人生?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尝试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2.1 擅长+兴趣+价值
在职业选择中有个“三环模型”:你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干着自己很感兴趣的事情,而它正好对别人也很有价值,并愿意为此支付报酬。人生也是这样,发挥优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且对他人有价值,也符合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更容易充实和快乐。
2.2 共振点和“锤击法”
有个概念叫“共振”,当外在的激励频率和系统的频率接近或吻合,系统容易产生共振。如果把我们自己看成一个系统,我们有自己的共振点,外在刺激和我们的共振点重合时,我们就会感到充实和兴奋,如何发现我们的共振点呢?
在物理世界,获得一个系统的共振频率通常有很多种,而“力锤法”是最方便快捷的,就是通过锤击给系统一个激励,通过分析它的响应和激励的关系,基本就可以判断共振频率。
对于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力锤”呢?有,这就是设计思维中提出的“原型验证”,就相当于用锤子来自己我们自身这个系统,进而发现我们的共振点,于是我们有选择地让自己处在共振状态,就可以生活得更加充实和有激情,这也是我理解,为什么设计思维对于我们过上充实而快乐的一生有帮助。
——3——
如何设计人生?
为了获得系统的共振频率,“锤子”的使用是有讲究的,为了创造充实而幸福的生活,设计思维这把锤子该怎么用呢?我将书中观点总结为6步:
3.1 识别边界和起点
边界是我们设计的约束,通常是无法改变,书中将其定义为“重力问题”,就像我们设计飞机或者汽车时,必须接受重力存在这个现实。对于人生设计而言,我们的出身,性别和基因几乎无法改变,是我们进行人生设计的重力问题,也是设计的边界。
明确了重力问题,还需要知道我们现在的是什么位置。书中提到了一个工具——仪表盘,类似于汽车中的仪表盘(车速表、转速表和油量表等),在人生设计中,作者推荐关注4个仪表:健康、职业、爱、娱乐,通过检查者四项仪表,不仅可以用来衡量我们现在状态,也可以用来动态衡量我们人生设计的效果。
3.2 发现特质
什么是我们的特质?包括两个方面:指南针和共振点。
①指南针
所谓指南针是我们内在的大方向,几乎不怎么变化的,最典型的是"三观",如果把人看成计算机,“三观”是我们的底层操作系统,而又以价值观最常用。价值观是对“什么更重要?”这个问题的回答。
古人讲的立德、立功、立言就是典型的三种价值观,立德泛指我们要帮助他人,追求人生的宽度和温度;立功对应的是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高度;立言追求的是人生的深度和影响力。
这些维度没要好坏和对错,看你自己看重什么(价值观),我们每个人资源有限,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极致。对于这些维度的选择就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指南针,为我们设计指明大致的方向。
②共振点
生活是由具体的事情构成的,我们在做些事情的时候是否容易兴奋,取决于事情能否激励起了我们的共振点。作者的提供了一个工具——美好时光日志,通过记录让我们感到兴奋和美好的事件,关注其背后的能量流和心流,就能识别我们自己的共振点,也是前面设计思维能解决人生设计的一个基础。
3.3 破除限制
①自我设限
读书期间,一道数学题,通常有不同的解法,严格的数理世界尚且如此,我们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解法可能更多。记得以前听过一个故事,给你一个气压计,如何得到一个高层建筑的高度?长期经过数理训练人,可能会想着根据各种公式原理去推导,而直接把气压计给大楼物业管理人员,让他们告诉你答案也是一种解法。
因为长期“标准答案”式的训练,让我们常常迷失在单一解法中,当这种思路迁移到生活中后,容易把本来多种可能性的事情当成只有唯一解法的问题,一旦该方法走不通,就陷入穷途末路的错觉中,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前段时间,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实际例子,开发中遇到一个零件的布置问题,按照理论和竞品水平,和它相连的部件最好满足某一条件,但因种种原因很难做到,我们尝试了很久无果,直到后来一个新同事同事,他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策略,经过分析,发现这种策略也是可行的,才让我们的问题告一段落。
这个例子给我的启发不仅仅是问题本身的解决,更重要的是看到问题的解决有很多的方法,我们真的都想到了吗?作者在书中指出,作为人生的设计师,最好接受下面的两种观点:
只有好点子足够多,你才能从中选择出更好的;
对于任何问题,都不要选择第一个解决方案。
而且点子多还有个好处,一个人不会认死理,陷入死胡同,思维会更加有弹性,人会更加开放和有包容性。那怎么获得好点子呢?书中介绍了一个工具——思维导图,我自己经常做思维导图,但是作者的一个建议对我还是很有启发,就是在次级观点中创造连接。
②锚问题
什么是锚问题?就是那些不会自动消失,但是会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地方无法前进的问题。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梅拉尼在一个小型的文科院校教授社会学和创新,当她看到社会创业的蓬勃发展,希望能够做些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她梦想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创新学院。
为此,她需要筹集1500万美元,但是她所在的学校长期处在资金不足,勉强维持的状态,所以她在筹集资金方面屡屡碰壁而无果。后来她接触到了设计思维,在本书作者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问题是为学校带来持久的影响力,而不是筹建一个学院,于是开始尝试其它的创意原型,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根本没有思考过其它的替代方案。
最后她尝试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和院领导讨论,比如“如果让社会创新纳入学校怎么样?你觉得我们应该从哪开始?”,通过各种问答,她进一步获得了更多更好的点子,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替代方案,比如“社会创新主体宿舍”、“春季实习计划”、“全新的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同样取得了“为学校带来持久影响力”的效果,但是却不必筹集1500万,如果她一直将这笔钱当成自己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那么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在前面我提到自己的例子,我把问题的解决锚定在一个几乎不可能达成的要求上,最后只会将自己锁死,直到有旁观者从把我从这个“锚问题”中解放出来。
3.4 设计方案
通过前面限制的破除,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下一步就是进行原型设计。书中提出了一个工具——“奥德赛计划”,“奥德赛”讲述的是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陷落后途中的故事,故事中有风险、有希望、有目标,有帮手,而奥德赛计划寓意我们自己人生是一场探险。我用“12345”来总结书中制定奥德赛计划的方法。
①1个主题
编制奥德赛计划的过程就像是给自己编制一个人生故事,这个故事是有个主题的,比如书中举到的“全力以赴-硅谷故事”,“发挥所长-救助儿童”故事,“酒吧-一次一杯”故事。
②2条主线
任何一个奥德赛计划通常有两条线:一明一暗。明线是主题提到的主业,暗线是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事情,比如身心灵修炼。为什么需要两条线?书中提到一个原因,人们希望追求幸福,暗线可以实现这个目的,此外,我认为还有个原因,明线有时会消耗我们的能量,需要我们通过暗线进行能量的补给。
③3个问题
通过设定3个问题对我的计划进行测试,并激发新的想法。
④4个仪表
物力、喜欢程度、自信心、一致性,我理解这四个仪表其实是监控我们达成计划可行性的,我将其总结为两类:资源和心力,其中物力指的就是资源(时间、金钱、人脉);而喜欢、自信心、一致性都是指向心力的,如果我们相信能干成(自我效能、自信心),而且干着爽(喜欢)、并且这个事情和自己的三观一致,那么心力一定是充沛的。
⑤5年
为什么是5年?2年太短,让你感到紧张,也想不长远,7年太长,变数太大。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国家制定计划也是5年,而我自己上一段经历也是5年,也挺巧合,作者认为2-4年是个比较合适的时间分割周期,而加1年作为机动时间。
以上是奥德赛计划的制定要领,还有关键点在于:制定3份计划。为什么要制定三个?从设计学的角度,如果有两个团队,一个只需要想一个方案,然后对其不断优化;另一个需要构想多个方案,并从中选择,通常后者的最终方案更优秀。
此外,如果我们有多个方案,就不会在一条路走不通时焦虑和迷茫,思维会更加开开放,能够接受新的想法和创意,就像我们看到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大的战役都会有多个计划,因为你很难确保计划A一定会很顺利。
有一本书叫《B选项》,作者是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她丈夫2015年突然去世,当时她感觉整个生活都崩塌了,无法自拔,经常自责和留恋丈夫在的日子,后来的她的朋友提醒她——“雪莉,我知道你很怀恋戴维(她老公)在的时候,但现在该死的A选项已经没有了,我们只能执行B选型”,这也是书名的由来,她也因此渐渐恢复过来。
你能确定自己现在的行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消失或没落?这个时候,如果有B计划,你会更加坦然。所以作者建议从三问题出发制定3个不同版本的奥德赛计划:
A计划:现在工作的延伸,或者酝酿已久的好点子;
B计划:如果无法从事A计划中的工作,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你会做什么?
C计划:如果不考虑金钱和形象的前提下,你会做什么?
当我们仔细想过这个三个计划,就会更加开放和宠辱不惊,因为我们是有多套方案的人。
3.5 接受失败
前面我们提到过,设计思维是通过创造可能性,并用原型体验来进行设计,而且通常有很多的版本,这些版本在试验中,大部分可能都无效,就像一个设计师,最后的版本通常是经过多轮筛选的,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失败,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很难讲设计思维观测下去,书中提出了对失败观念的转变和应对失败的方法。
转变看待失败的视角,不是将其看成世界末日或者是自己的无能,而是看成提供反馈的机会,至少告诉我们什么方法不行,可以加速我们做成事情。作者借鉴了《有限和无限的游戏》观点,人生是一个无限的游戏,局部事件的失败是有限游戏,它会让人生这个无限游戏更有意思。
在对失败处理前,先对其进行分类,失败可以分为三类:低级错误、自身弱点、成长机会。对于不同类型,处理方式不同,低级错误直接忽略,下次注意就好;自身弱点能改当然很好,不能改就不要让它影响大局,或者不要给他发挥的空间;成长机会型的失败要进行反思和领悟,这也是最有价值的失败。
3.6 创建团队
人是社会性动物,你的人生设计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一个人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即使牛如“钢铁侠”,也需要加入复仇者联盟才能应对更大的挑战,在你的人生设计中,至少要考虑如下角色:导师、支持者、参与者、亲友、团队,这里特别说明两个角色:导师和团队。
有导师的参与,你的人生设计成功率会高很多。有人说过“万卷书<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导师因为是过来人,通常能够给你很好的引导,以及关键抉择时刻帮你把关,避免重大误判。而团队特指能够分享人生设计细节的人,定期进行会面讨论,持续关注你人生设计的人。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总结和理解,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生设计就是用设计思维,创造更加充实和快乐的人生。希望对你有启发,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