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周,时间进度67%(8.21~8.27)
古语云,“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理解起来简单;
古语又云,“知易行难”。很多看似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却需要清晰的认知和足够的毅力;
这周的总结主题是,终身学习。试问,包括自己一起周边的圈子,所认识的又有几个清晰的认识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践行了?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知识传播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有可能几天前看到的知识点,都已经过时了。
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研究生。这19年是目前人生中学习时间最密集的一个阶段。但是过头来想,这个阶段中,有那几年是真正的学习?我的理解所谓真正的学习,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学习。在我的认知范围内,高中的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有研究生找工作这个阶段的学习,是称得上学习的。对于高中阶段,目标很明确,高考。理科生的高考,就是数理化,语数外。不仅目的明确,知识点也相对于明确的,所以在这个目标极度明确的过程中,学些的效率相对来说是不错的。另外,在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其实和高中高考是类似的,也是应试教育入学考试的一种。但是对于研究生找工作的学习,我认为是这三个阶段中最能称的上“学习”这个概念的,尽管目的明确:找工作,但是其实这条路是要完全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认识的,去哪工作,做什么行业,什么岗位等。主观能动性更大。
是的,在这个三个阶段,人的学习机动性是很高的,因为目的明确,相对主动。但是在工作之后了?自己是否有学习过?主动的学习过?
回顾自己的这两年的工作历程,学习肯定是有的。但是几乎完全是在被动的学习,所谓被动的学习,是因为我的岗位目前需要这部分的知识,所以我去学习了,而不是因为这部分知识在我的以后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中,所以我去学习了。这两者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影响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
因为是被动的学习,所以很多时候,仅仅认识只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层面上,完成了一个功能模块之后,对于这部分的学习就基本停滞不前了,除非在下一阶段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才会继续深入;
因为是被动的学习,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没有形成体系的概念,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没有认真的去梳理过,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中;
因为是被动的学习,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加入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没有去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最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是不是能够应用在其他的问题当中去;
因为是被动的,没有了自己的主动思考,所以总归对于问题的认识不深,难免在以后的问题当中会再次遇到,再次栽跟头,如此循环反复,以至于形成了恶性循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用最低的效率得到了最小的成果。
因为是被动的,所以几乎除了工作中的学习之外,再没有主动的去学习过某一项知识,或者是技能。
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停滞了学习?其实是没有目标,不像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会有大的制度去制定目标,而现在出来社会,目标是需要自己的思考,去定制的。没有了自我认识和思考,以至于没有了目标和动力,自然就谈不上去学习了。
那现在目标其实很简单:认识自我,确认目标。
对于在认识自我,确定明确目标之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阅读
阅读是终身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可以先确定几个大的方向: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因为这三部分知识,只要你有目标,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都能派上用场的;
2. 去认识自我,确认明确的目标,并笃定前行;可以先确定自己的大目标,之后再逐步分解成小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之后,依据每个阶段动态调整?目前对于我的大目标而言,是什么?财务自由?身体健康?乐观豁达?
针对于这些大目标,我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编程:python、JAVA、Android;
锻炼:跑步、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