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是营上一年一度赶庙会的日子。
营上庙会举办了多年,我却从没到过,因为我不喜欢吵吵闹闹的环境。小时候,在我家乡大河格宗有一个地方叫茶叶山,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初四,七里八乡的男男女女就到这里集会,对山歌,可会唱的不多,大多数都是去听人家唱,我去过几年,没怎么听到对歌的,感到没什么乐趣,后来就一直没去。在我想象中,营上庙会也跟老家春节茶叶山集会差不多,人看人,点多上上香,毫无乐趣。前些年,到过营上赶庙会回来的亲朋好友都会说,“人太多啦!没得哪样玩常!”我心里窃喜,意料之中的事,幸亏没去。所以,营上盛况空前的庙会我一次也没去过。
儿子平时学习很辛苦,早念叨着带他出去玩,老妈身体不好,很少出远门,我和妻子呢工作了一周,也想出去透透气,放松放松。正巧今天周末正赶上营上庙会,全家就决定去营上赶庙会。
吃过早点,我们驱车向营上进发。天气不温不火,没有前两日的炎热,路上车辆比平时多了很多,估计都是去赶庙会的吧!今天停车肯定是个难题。半个小时不到,我们就开车到了营上集镇上。只见道路旁一边有一块刚刚推成的临时停车场,想不到营上各部门也是为这次庙会也是做足了功课。交了10元的停车费(这种小镇停车平时不收费),停好车,妻拉着大宝走在前面,我抱着二宝走在中间,母亲和侄女跟在后边,徒步向报恩寺方向前进。
报恩寺在营上集镇西南,离集镇大约两公里。只见从集镇通往报恩寺的路上,人头攒动,接踵摩肩,公路两旁早被小商贩占据了,只容行人通过。路旁稍宽的地方,临时搭建了好多儿童游乐场所,可惜我叫不出这些玩意的名字,这边在唱“白龙马,蹄朝西……”,那家在吼“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好不热闹!二宝随着音乐节拍一扭一扭的;大宝和侄女对这些东西早玩腻了,不是那么兴奋,努力在人群中寻找新玩意;母亲在后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时不时的逗逗孙女,引得二宝咯咯笑。还有卖各种玩具及工艺品的,色彩斑斓,琳琅满目,有供游客照相骆驼和孔雀……好多东西过去只有在曲靖这样的大城市才见得到,现在也“下了乡”,乡下人也可以“大饱眼福”。我们在人群中慢慢移动,旁边有卖小吃的,炸洋芋、凉卷粉、棉花糖等,各种香味此消彼长。在靠近公路的地里,搭了很多凉棚,下面是用泥现糊的土灶,灶上锅里“嘟嘟嘟”的冒着白气,膻味扑鼻,这就是营上著名“全羊汤锅”,外地来的客人一般都要品尝一番的。接近寺庙,路旁渐渐被卖香火的所占据,我提醒妻,赶快买香,不然到寺庙里再买,肯定贵的不得了,妻在旁边选了一家买了香和纸,交给儿子提着。
来到寺外,敬香祈福的人很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手捧清香,颈挂祈福带,寺庙大门被堵的水泄不通,费了好大劲,抱着二宝终于挤到了大雄宝殿,推来挤去,后背马上湿透了,二宝有点受不住,哭了起来,我只得抱她出来,站在门外,交给母亲抱着,再去磕头敬香。我不太懂佛教文化,妻子指着旁边的菩萨叫儿子赶快去磕头,我想,拜佛就拜真佛,叫他们去最中间那尊拜拜就行了,我们就在大雄宝殿选择最中间那尊菩萨拜了三拜,旁边那些就没有一一跪拜。妻子和儿子被挤散了,我只得在门外等候他们,不一会,他们出来啦!本想再在庙里逛一会,实在太拥挤,我们只得先离开。
刚才进门时看到一对母子,母亲三十多岁,儿子七八岁左右,进门就开始跪拜,儿子学着母亲的,双手合十,高高举过头点,作揖跪拜,甚是虔诚。是在祈福许愿,亦或许是来还愿吧!那边一对老夫妻也许是走累了,坐在院墙旁的台阶上看着来来往往的香客,注视那对着正在祈祷的青年男女,面色和善,看着眼前的一幕,似乎忆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和那对小年轻一同露出甜美的微笑。我也笑了。
人看人,原来是那么的美好,我不由得想起了卞之琳《断章》里的诗句,“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莫怀戚在散步是说自己背上的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今天我要说,母亲的快乐加上妻子和儿女的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人到中年,责任更加重大,不能再像年轻时那么任性,只凭自己的好恶而嘻笑怒骂,放下烦恼,放下苦闷,放下疲惫,带着父母妻儿,到大自然中去走走,也许这正是他们所喜欢的,尽管自己过去不喜欢。
下山后,妻子带着母亲去逛街,我和儿子都不喜欢去逛,就抱着二宝回到车边等候她们。明年的春节,我也许会携同妻子拉着着儿子和女儿去茶叶山,我也喜欢热闹。
(图片来自恒安美篇)
(作者简介:潘林松,富源县大河镇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教书十七载,尚无建树,欲写文自娱,踏踏实实地做个语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