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密的雨丝斜斜地刺破晨雾时,我正站在老宅的廊檐下。青砖墙缝里新生的苔藓吸饱了水汽,在微光里泛着墨玉般的幽绿。燕子掠过被雨洗得发亮的瓦楞,翅尖挑起的水珠滚落在石阶上,溅起细碎的铃音——这是清明特有的音律,比檐角风铃更清冷,比寒山钟声更绵长。老柳树的枝条早被雨水浸得发沉,垂在河面上划出层层涟漪。树皮上凝结的水珠沿着龟裂的纹路蜿蜒,像谁用银线绣着古老的图腾。记得祖父曾说,清明时节的柳枝能辟邪,他总要在门楣插几枝青翠的柳条。而今那些柳条依然年年返绿,只是执柳人的手,早已化作黄土垄头的一缕烟。穿过湿漉漉的田埂往祖坟去时,布鞋底沾满赭红的黏土。野豌豆从麦苗间探出淡紫的花冠,雨珠在花瓣上聚成颤巍巍的银豆。烧纸钱的青烟被雨水压得很低,贴着地皮蛇行,与远处山岚纠缠成灰白的绸带。纸灰沾了湿气不再飘飞,静静伏在墓碑前,仿佛无数黑色的蝶收敛了翅膀。供台上的青团还冒着热气,艾草香混着雨腥在鼻尖游走。母亲照例摆上三只酒盅,说祖父生前最爱喝谷烧。酒液渗入青石的裂缝,我看见二十年前的自己正踮脚擦拭碑文,那时的雨也是这样,把"显考"二字洗得愈发清晰。坟茔背后的野樱开疯了,粉白的花瓣落进烛火,瞬间蜷曲成褐色的蛾。
河对岸的油菜花田浮在雨幕中,像块被水晕开的黄玉。戴斗笠的农人弯腰补种秧苗,蓑衣上的棕丝闪着油亮的光。他们身后,新坟的招魂幡被雨打湿了边角,却仍在风里固执地摇晃。土地永远这般慈悲,既托着生者的稻种,也护着逝者的骨骼。祠堂天井里的积水倒映着飞檐,廊柱上褪色的楹联被雨水冲出了墨痕:"慎终追远"四个字在涟漪中忽隐忽现。族老们聚在厢房修订族谱,老花镜片上蒙着水雾,笔尖扫过宣纸的沙沙声与雨声此起彼伏。突然有童子撞响铜磬,余音在天井里转了三转,惊起梁间筑巢的燕子。后山的竹林簌簌作响,竹叶滴落的水珠串成晶帘。春笋顶着湿土冒尖,褐色笋衣上还沾着去年的竹叶。表兄挥锄挖笋时,锄头碰响了埋在土里的陶罐——那是太爷爷埋的梅子酒,封泥上的指印经过三十年雨水冲刷,竟比生前在契书上按的朱砂印还要鲜明。雨歇的片刻,云隙漏下的光柱里浮动着细尘。祠堂门槛上并排晾着七双湿布鞋,鞋帮上绣的蝙蝠戏桃图案褪成了青灰色。穿堂风掠过供桌,将线香的烟迹吹成曲折的溪流,绕过祖宗牌位,缠绕着梁上悬的"五谷丰登"红布幡。三婶在檐下煎艾草团,铁锅边腾起的热气里,恍惚映出她年轻时在灶台前的身影。暮色降临时,远山化作黛青的剪影。放河灯的孩子赤脚跑过石桥,莲灯在漩涡里打着转,烛火映着水面上的雨痕,恍若银河碎在了人间。对岸飘来零星的哭坟声,被晚风揉碎了撒在河面上,与蛙鸣、桨声、竹笛的呜咽,酿成清明特有的夜曲。
我独坐在老屋阁楼,看雨水在窗玻璃上织就流动的蛛网。檀木箱里的旧信被潮气洇开了墨迹,父亲用毛笔写的"清明归否"四个字,在岁月里慢慢晕染成朵灰色的花。忽然懂得这清明的雨原是天地的笔锋,年复一年在人间写着同一卷长信——那些润湿柳梢的,打湿坟茔的,浸透信笺的,终究都是同一种无法投递的思念。子夜雨势转急,瓦当垂下的水帘将老宅隔成孤岛。供桌上的长明灯在风里摇晃,把祖父母的合影映得忽明忽暗。照片里的他们尚在盛年,背后的柳树才及屋檐,而今那柳树已能拂到二楼窗棂。雨声中,我分明听见时光在砖缝里发芽的声音,看见记忆在雨滴里折射出的无数个清明——父亲抱着我在坟前叩首的清明,祖母用艾草汁染青团指尖的清明,祖父在雨中教我辨认野菜的清明,都随着今夜的雨,重重叠叠落在这方浸透往事的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