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是一条绳子的两端,只有紧紧相连,才能够牢固的捆绑住孩子的成长。家校合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最好的成长体验。
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叫许明,中等个子圆圆的脸,短短的头发。虽有孩子般的稚嫩,但其中也有成年人的世故和圆滑。为什么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它呢?让我们从他的言语表现中略知一二,
在一个周二的晚上,我的电话铃响了,接通之后,一个男中音:“我是许明爸爸,下午上课,孩子跟同桌发生了矛盾,我家孩子在看书,同桌说看的是狗看的书,并且还打他,你说这个事该怎么处理呢?要不你把那个家长的电话给我,我直接跟他说!”一听这说话语气,我意识到这件事要慎重处理。于是心平气和地说:“徐明爸爸是这样的,明天我到校把这件事了解清楚,并联系对方家长处理,怎么样?”对方听后,犹豫了片刻,说:“那好吧!”
第二天到校,我把这两个同学叫到一边,问了半天,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是他们周一课间在一起玩耍,许明不经意间让同桌的头撞到了墙上,同桌也特别疼,但没有明确的告诉许明,许明也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伤害了对方,更没有及时道歉,导致同桌怀恨在心,于是就有了周二上午两人之间的相互辱骂。
这时便问许明:“你知道因为自己的原因,让同桌的头碰到墙了吗?”许明点点头。“那你觉得会不会疼呢?”我继续问道。这次许明答:“会。”
“我们是不是要及时跟对方道歉?如果没有道歉,对方的内心一定是不舒服的。你说对吗?”听了这些话,许明立即就跟同桌鞠躬道歉,并说“对不起!”
同桌的做法就完全正确吗?当然不是!“同学之间的感情非常珍贵,如果对方有了不恰当的行为,应该及时告诉老师或者自己宽容处理,而不应该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你说是这样吗?”同桌也认同我所说的,当即就向许明也道了歉,两个有矛盾的孩子握手言和了!
处理好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就跟许明同桌的妈妈打电话把事情说了个大概,他的妈妈一听,一阵惊愕,“他在学校还有这一面,我们在家还没发现呢?谢谢老师,您把这件事告诉我,等见了他,一定会好好沟通,让他认识到错误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听到这样的答复,在以后的时间里,两个孩子之间也没有再发现这种现象!
事情处理到这种程度,告知了此事,也表示同意这样处理。通话过程中他的语气语调让我感到跟他沟通有点不舒服。把这件事也跟他的妈妈描述了一遍,事情基本圆满解决。
本以为这个学生没有什么事儿了,以平静的过完本学年,然而,现实却一次次打破这种平静,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不符合班规班纪的行为,一次次的跟他的父母沟通。
李老师课间安全值班时发现有学生用脚踢后门,其中就有许明。我得知后第二天询问此事,他避重就轻的弱化自己的行动,当有同学指出的确是他踢的门,取名当着我的面出口就骂那个同学,下可把我气炸了。当场就厉声制止,并且把他叫到一边,有平心静气的引导他。当我问到:“是在家也这样骂人么?有没有长辈告诉你,不能骂人?” 他说:“有。”我问:“都有谁?”“妈妈”,连着问了两次,他的回答依次是“奶奶”“爷爷”。顿时,另一个问题脱口而出:“你爸爸怎么教你的?”许明也不假思索地回答:“爸爸说‘该骂的人就骂死他'。”这一句话彻底让我明白了一件事:以后有关于孩子的问题,只能与妈妈交流。可喜的是,这件事情之后,也没听他在班上骂过其他人了。看来他还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啊!
在一次语文测试中,有一道写一则关于保护视力的宣传语,许明的回答就很精彩:手机虽好玩,眼睛价更高。这一下子就提升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原来他是一个爱看书,会思考的孩子,这也是他的优点啊,从这以后我发现他在班上跟同学们的矛盾少了,这不就是孩子的进步吗?不也是我们的目的吗?那种欣喜之情,就像心里的星星之火,希望他可以有燎原之势,带他走到光明之地。
在于这个孩子的相处中,我发现:
1、在班级事务中随时随处教孩子们学会向别人道歉,这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基础,也是在体验中让孩子们明辨是非!
2、教孩子们在同学相处中学会宽容,学会感恩,更要学会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一个愿意改变、成长的人。
3、在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彼此之间心心相通。在架桥的时候,一定要让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那位家长成为桥的另一端,让孩子站在心桥上,茁壮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做好摆渡人,坚守职责,为学生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