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这是佛教最经典的《心经》开篇,也道出了佛教的真谛:放下自我,得大自在。无论秉承什么样的信仰,自由自在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共同追求。对于大部分人,是难以割舍尘缘,在出家静修中观自在。既然如此,在人际交往中仍能保持观自在的心态,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大概也算是大隐隐于市吧。
一、人的一生,终归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关于你是谁,这是哲学三大终极问题之首。“认识你自己”箴言,据说刻在德尔菲神庙门口。认识自己,被人类追问了几千你,从精神领域扩展到生物领域,从器官深入到细胞内部。尽管这个问题答案无穷无尽,不可否认的是人具有社会性。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充分揭示了这一特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用高度概括的思维,审视人的各种关系,最终发现人的一生,无非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按照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需求金字塔的底部,代表的是个人的安全、生理需求。人与社会的关系,处在需求金字塔中部,代表个人对朋友的渴望,对自尊的向往。人与自我的关系,处在需求金字塔的顶部,代表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很多人的痛苦,表面上形形色色,本质上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技术飞速发展,物质从匮乏变得丰富,大部分人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升级为人与社会、与自我的关系。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三种关系,甚至根本没有三种关系的概念,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缺乏的不再是物质,自始至终被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束缚层面。
我曾经在这三种关系中都遇到过困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家庭条件极为贫穷,真的是有时候吃不饱饭,我努力上学的原动力就是出人头地,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经过个人的奋斗,我考上了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军官,可以说少年的梦想得到了实现。后来,我又陷入人际关系的困惑,参加工作后,发现书中的为人处世理论并不适用现实,所幸遇到了一些良师益友不时地点拨我,让我从年少轻狂变得成熟稳重。当我脱下穿了二十多年的军装,发现还是没有处理好第三个关系,从农村到城市,从军校学员到上校正团,我身上有过多个标签,但总感觉没有活出真正的自我。到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人能帮助我,因为第一个关系可以靠理性解决,第二个关系可以靠感性解决,第三个关系只能靠自己探索顿悟。经过试错体验,打破自我标签,在主观世界的破碎中反复迭代自我认知,我穿过几十年来给内心带上的枷锁,慢慢体会到了所谓本自具足的“自性”,终于和曾经纠结、冲突的内心自我握手言和。
二、以诚为本,是各种关系中的首要原则
中国的儒家思想有至关重要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诚意放在治学修身为政的首要位置。王阳明认为,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曾国藩对“诚”也非常重视,当年李鸿章入曾国藩门下,某天以头痛为由赖床不起,不来参加集体吃早饭,被曾国藩严肃训斥: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这顿早餐上的一席话,也由此让李鸿章从“志大才高”变成“劲气内敛”。
宗教信仰更是强调真诚。我小时候,经常听信奉基督教的奶奶做祷告,每次祷告结束总要念“阿门”。我很长时间都没搞清楚,这两个字的意思,只知道类似于佛教的“阿弥陀佛”,好像是咒语一样神奇。后来终于明白,阿门就是真诚的意思,表达对基督的虔诚。
从心理学的角度,一方面,人是唯一会虚伪的动物,因为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有自我服务倾向,能够表达出与内心不一致的语言和行为,而且很多人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不敢展现内在真实的一面。另一方面,虚伪的人一定会被别人发觉。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辨识坏人的能力”变得异常发达,无论多么聪明的虚伪人总会很快原形败露,这就是心理学的“暴露原理”,也是很多间谍最终被发现的必然宿命。
综合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任何宗教哲学,都把真诚看的非常重要。相对于自由、民主,真诚则是更为重要的普世价值观。离开真诚,钻研各种关系攻略,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因为,只有真诚是最令人无法拒绝的,人际关系的最高品质就是信任,最舒服的关系就是凡事不用猜。
三、非暴力沟通,是改善关系的不二法门
我过去认为,以诚为本,何愁不能处好人际关系。于是乎,果然在现实世界碰的头破血流。在工作中,明明我说的是实话,领导偏偏信任的是别人。在家庭中,明明我说的没有错,家人偏偏不听我的,甚至我越坚持对错,关系闹得越僵。经过N多惨痛教训,我终于意识到,在人生三大关系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需要用理性,才能把握科学规律。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需要用感性,理解别人的感受,才能融洽人际关系。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需要用悟性,深入探索内在,才能实现内心和谐。
也就是说,在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单纯的理性已不再管用,关涉到主观意识层面,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有效沟通去诠释、理解。很多人关系处理上的问题主要出在沟通不畅,常见的错误就是用道德评判对别人进行绑架,拿别人进行比较,回避该承担的责任,或者强人所难,这些都属于语言暴力。真正有效的沟通是非暴力沟通,其中关键是认真区分观察和评论,深入体会和表达感受,探寻感受的根源,清楚地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困难。因为直接评论是普通人大脑的本能,直接用既有的观念给出现成的评价,是最省力的。很多人自认为对身边人看透了,给别人贴上了牢不可破的一系列标签,已经丧失了观察对方的意愿,每天都在用心中根深蒂固、先入为主的观念,去随意评论对方,随之引来对方不由自主的反击,双方的关系就这样陷入了日复一日的轮回。双方都认为对方蛮不讲理,不可理喻,不知不觉中每天互相伤害,遍体鳞伤,逐渐心灰意冷,甚至连评论对方的意愿都没有了,达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地步。
相对于评论,观察则需要费脑,用真心、细心和耐心,才能发现所有人和事都在动态发展的规律,才能在活在当下的觉察中,看清双方关系的真相。曾经我与家人也陷入互相随意评论的轮回,曾经我认为这就是我们不可回避、不可更改的宿命。其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修行,一旦我们重新保持内心的觉察,每次和他人接触,都能放下既有的偏见固执,放下动不动就按照自己的观念去评论对方的欲望,保持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纯真状态,就能认清关系的本质,观察到事实的真相,逐渐摆脱互相伤害的轮回,走向和谐关系的康庄大道,达成“观自在”的美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