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第六、七、八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圣不可毁,祸必灭己。


心解:

        佛陀说:心有恶念的人听到沙门行者做善事,如果有来故意扰乱的,你应当禁言而平息思绪,应当不生嗔恨和责骂于他。那些来作乱的恶者,是自己作恶于自己。

        佛陀说:有人听到我在恪守圣道,做大仁慈善事,故意找来辱骂佛,佛默然不应对,等他骂完了,问他说:“拿礼物去送人,那人不接受,礼物是还给你你吗?”,回答说:“是啊,还给我了啊!”,佛说:“今天你来骂我,我现在不接受;你自己说的那些祸端,有还到你自己身上了!”。这就像发出声必有回响,影子必然随着形体移动变化,如影随形,最终也不能免离祸患。所以要谨慎小心不做恶行啊!

        佛陀说:心有恶念的人去伤害有道德的贤者,这就像仰天吐口水,口水不会到天上去,最后还是会落到自己身上;这也像逆着风去扬洒尘土,尘土也不会飞到对面,最后还是会落到自己身上。有道德的贤者不能被诋毁,那些祸患必然还是会伤害到自己。


延伸:

        “嗔”,又作“恚”、“怒”。据《俱舍论》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六所载,对违背已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名为“嗔”。“嗔”与“贪”、“痴”两者并称为“三毒”(三不善根),亦属“五盖”、“十恶”之一。是“忿、恨、恼、嫉、害”之本体,是为“六根本烦恼”之一。

          此三章皆言“嗔”之回噬本性,去嗔方不自毁。


——尼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绿窗初晓闻啼语, 风闲吹尽朝寒, 日虹映辉小屏山。 满庭春乍泄, 紫燕乳莺还。 倚醉阑干思佳客, 岑楼筛酒频传, ...
    古韵风荷阅读 142评论 0 0
  • 今天晚上,闺女回家后表现还不错,一会就把书面作业写完了,然后拿过语文书来跟我说:“妈妈老师让背熟,你给...
    梓墨麻麻阅读 12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