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已过,岁月沉淀下的不仅是对生活的感悟,还有对生命终点的思索。当我翻开上野千鹤子的《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那些关于老年独居、临终选择等话题,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也让我不禁结合当下中国的养老构建,陷入深深思考。
上野千鹤子在书中积极倡导居家养老的理念,甚至直言 “已经不需要养老机构了”,这一观点的背后,是日本完善的护理保险制度和发达的社会化护理体系作为有力支撑。在日本,护理保险制度让老年人即便独居,也能获得较为全面的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支持,从而得以在熟悉的家中有尊严地度过最后的时光。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会发现国情的差异使得养老模式的发展路径也大不相同。
近年来,中国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成绩斐然。从制度体系来看,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与修正,以及养老服务法被列入立法规划,彰显着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各地也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搭建起养老服务制度的 “四梁八柱”。多元供给体系不断完善,不仅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还积极探索如老年助餐、家庭养老床位等多样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支付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众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也帮助众多老人提高了养老服务支付能力 ,综合监管体系的健全更是为养老服务的安全与质量保驾护航。
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养老服务仍存在一些短板。在居家养老方面,虽然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等服务在不断发展,但与庞大的老年人口需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例,自2016年在上海等16个省市试点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公共资源供给水平依旧较低,与日本完善的护理保险制度相比,在服务途径、保障力度等方面还有差距。这也使得很多老人即便向往居家养老,却因缺乏足够的照护支持而难以实现。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在熟悉的家中,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过去生活的回忆,周围熟悉的邻里关系也是一种温暖的陪伴。但我也清楚地知道,这需要社会提供更完善的支持。我希望社区能提供更多上门护理、助餐助浴等服务,解决日常生活的后顾之忧;也希望能有专业的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在精神上给予关怀。
中国的养老构建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共同努力。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更要结合自身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老人的养老之路,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拥有温暖、尊严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