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如此痴迷于奇葩说?
文/安小西
第一次接触奇葩说,还是在快乐大本营。
马薇薇和肖骁,作为奇葩说的代表性人物,真是让我涨了不少见识。
一个咄咄逼人,一个阴阳怪气儿,实在喜欢不起来。也因此,我从心里拒绝了奇葩说,打心眼儿里不想看。
而今,形势大反转。
连我自己都想不到,我竟然变成了奇葩说的死忠粉,眼巴巴等着它更新。甚至,眼看着新一季的奇葩大会,还不过瘾,索性直接回看前几季,回味无穷。
那么厌烦奇葩说的我,怎么突然一百八十度转变,成了它的死忠粉呢?
这得益于我周围的小伙伴,不断地给我推荐,不断地诱惑我,不厌其烦。终于,我被成功洗脑,一发不可收,并且乐在其中。
很少有节目值得我念念不忘,甚至回看。奇葩说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一、丰富思维角度,拓宽眼界。
我们每个人,由于种种原因,思维受限,最易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难以跳出自身的局限性。
而奇葩说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我会见到形形色色、完全不同于我的各类人。他们带来的思想、观念,虽然总是令我惊讶,却不断刷新着我的认知,丰富着我看问题的角度。
死亡,是我们文化里特别忌讳的一件事,我们尽可能地逃避。与之相关的的元素,我们视为不吉利,不喜论起。
奇葩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与死亡有关的那一期——痛苦的绝症患者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按照习惯,本着爱和责任,我会毫不犹豫选择鼓励,觉得只有让亲人活着,才是最该做的事。
然而,董婧讲述的绝症患者,他们备受痛苦,仅仅是人工地活着,有些甚至痛恨再一次救活他们的人,只想平静地走;或许,尊重亲人的关于生死的决定,也是一种选择。
邱晨认为,我们鼓励绝症患者撑下去,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依恋和不舍,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别人,为我们多活,哪怕一分一秒。由此,鼓励是一件自私的事儿。
黄执中强调,鼓励,会阻碍时日不多的沟通,真心话可能没机会表达出来。面对死亡,需要勇气的,可能不是他们,而是我们。
欧阳超补充了一个观点,死亡面前,没有人是过来人,我们没有资格鼓励。
以上辩手的观点,与我最初的思想,背道而驰,相去甚远。但我清楚,从我们各自的角度出发,没有对错之分。
接触这些迥然各异的观点,对某一个问题的认知,会让我看到多个不同的侧面。当我自己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借用这种方式,多换几个角度去思考,将问题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分析的透彻到位。
二、包容性强,尊重并接受他人观点。
现实生活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经常以三观一致论人。凡是三观不同的人,几乎很快就被我们划为异类,排除在自己的圈子之外。
而奇葩说最令我佩服的地方,就在于,这个舞台,具备极强的包容性。
每一季奇葩说的海选,真是我们长见识的大好时机。
在那里,多得是惊掉我们下巴的奇葩选手。自大的、自恋的、娘炮儿的、一心想做女人的男人、坐地上耍无赖的,毫无逻辑的,应有尽有。我只叹见识太少,心脏不够强大。
每到此时,我对“马晓康”这个组合,好感倍增。
作为观众的我们,看不下去可以跳过,可以吐槽,而他们三位,不但每次耐心地倾听每位选手的奇葩行为和言论,更是经常聊得不亦乐乎。他们从来不会因为观念不同而恼羞成怒,更不会因此和他人闹出不愉快。
马东经常在节目里强调,奇葩说辩论的话题,从来不在于结果,结果是最没有价值的。它不倡导某个价值观,而是为大家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引导观众去思考,去审视自己,足矣。
于我个人而言,生活中求同存异变得越来越容易。尤其是遭遇不同的观点时,我不再急于和别人争辩,更多的是倾听,是尊重,是理解。我喜欢这个愿意尊重多元价值的自己。
三、引导思考,促进成长。
奇葩说里,我越来越喜欢的两个辩手,一是颜如晶,二是姜思达。
一开始,他俩我都不喜欢。
颜如晶,最初的她,呆呆愣愣,不喜与人交流,但辩论能力超强,勉强能接受。
姜思达,无论说话与行为,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娘,并且逻辑不怎么样,一点儿好感都没有。
第三季的颜如晶和姜思达,简直像开了挂一样,我喜欢的不得了,很开心看到他们巨大的成长。
颜如晶自从在米未实习,学习和周围的同事们打交道,性格开朗了好多,花絮里的她风趣幽默,工作能力爆表;辩论场上的她,信心十足,逻辑严密,舌战群雄。
姜思达在第三季里,留给观众和辩手们最大的惊喜,就是他完美爆表的逻辑辩论能力,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和之前判若两人,显然是做了不少功课的。
而我自己,也如他们二人一样,在三季奇葩说的刺激下,主动或被迫思考了很多话题,并且角度和侧面非常多。当然,随之而来的成长,思维上的多角度,观念上的多元化,令我本人非常高兴和欣慰。
以上的魔力,令我深爱奇葩说,无法自拔。实在是守候了太久,新出的奇葩大会每周一期,显然不能满足我这死忠粉的热切期望。三两天时间,我已回看完整个第三季,只有一个感慨:爱你在心,依然如故,期待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