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A股的大起大落,让所有的股市参与者都经历了一次三观的洗礼。由杠杆主导的股灾,在A股历史上应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跌停—爆仓—强平—再跌停—再爆仓—再强平,周而复始。在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里,A股迅速从“杠杆牛”变成了“杠杆熊”。场外的旁观者唏嘘不已,场内的参与者百感交集,被套牢者感慨万千,成功逃脱者也是心有余悸。
在股市中,贪婪与恐惧常常群体性地出现,形成一种独特的现象——“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从众心理,容易落入各种盲从的骗局或陷阱。那么,如何成为一只不被屠宰的羊呢?
首先、远离杠杆。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幸运的是,阿基米德没能真的实现这个豪言壮语。如果地球真的被他撬动了,人类恐怕是要遭受灭顶之灾。
在金融市场中,交易者同样也有寻觅杠杆的需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利用杠杆原理将自己有限的资本放大的同时,我们也在撬开‘潘多拉魔盒’。希腊神话中说,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后便会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嫉妒、诽谤、虚无、痛苦等等。反观今天人类的资本市场,不正是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后的真实写照吗? 无论是7年前由于金融衍生品泛滥导致的金融危机,还是今天由于杠杆导致的A股股灾,当贪婪的人性被无限放大后,痛苦和灾难便随之而来。
早在2003年,巴菲特就曾公开宣称其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担忧,并将衍生工具定义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任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辩称,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有助于分散风险,还能加速财富创造。曾几何时,当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期权等高杠杆金融衍生品在A股市场出现和发展时,你是否有听到过同样的话呢?有利于股市的稳定、有利于对冲风险、有利于......,诸如此类。
我们想要得到多少,那我们就必须准备好更大的付出来换取收获。然而市场并不会完全朝着我们预定的方向发展。“高杠杆金融衍生品”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高悬在投资者的头上。当今天这把高悬的利剑斩下来的时候,一切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事实上,“高杠杆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标志着股市“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而装备了这些“大杀器”的股市“战车”,对投资者的“屠杀”当然也会更加惨烈。
其次,远离泡沫。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巴菲特曾经说过“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只是许多“裸泳”的投资者在股海弄潮时,坚信“潮水”不会那么快就退去的。
“金融巨鳄”索罗斯也曾告诫投资者,人们如果想赚钱,就要提前发现泡沫,并在泡沫被大多数人发现之前撤离,就一定会赚钱。但许多投资者,包括“裸泳”投资者在内,都认为自己能“先人一步撤离”,都认为自己不是那“大多数人”。然而,现实是大多数人终究还是那“大多数人”,并没有“先知先撤”的能力。
如果你没有能力去认识和玩转股市中的某个”泡沫“,那就躲远一点,让别人来玩吧。股市有句俗语叫“一赢二平七亏损”,就是说90%的投资者都是赚不到钱的。就连“科学巨人”牛顿也败给了股市,在投资“南海公司”赔了两万英镑后他自嘲到:“我可以计算星球的运行轨道,但我无法计算人的疯狂。”
最后、远离“超认知”。
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一切超出你认知能力和无法用常识可以解释的东西,都要远离。因为你无法认知和解释的事物,也是你没有能力去掌控的。人类对财富的渴望是无止境的,但对于你没有能力驾驭的财富,你不要有非分之想。你不能驾驭它,你最终也会失去它。
以我自己为例,股灾大跌之后,朋友喊我一起抄底有色B。 当时自己对分级基金B并不了解, 以为和普通基金差不多。粗略地看了一下走势图,已经跌了快50%了, 就傻傻地跟着几个朋友抄了底。抄完之后我还是不放心,当天晚上恶补了许多关于分级基金B的知识。恶补完知识,心里凉了半截——抄错了。于是我下定决心明天一开盘就把它抛掉,并通知朋友也抛掉。我第二天成功地把它抛掉,最终只亏损了80块钱。如果当时没有及时抛掉而是盲目地拿到今天,后果可想而知。
市场中的陷阱永远比真正的机遇要多,因此我们需要格外的小心。而对于超过我们能力的“机遇”要勇于放弃,因为在股市里“活着”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