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龙八部》之天众
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的一本长篇武侠小说。我初读的时候是在初中,仅仅钟情于小说情节上的起伏,故事的精彩,当时以为八部就是八本的意思。未细思其中深意。随着长大读的书也越来越多,很多小说都是只读一次,这本书却是一读再读。读的次数越多,感受也越来越不同。于是有了跟大家一起分享讨论的想法,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大家指出一起讨论。
我们先来看一下到底什么是天龙八部,就是以天众、龙众为首的八种神道怪物。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有云:“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金庸先生起书名的时候自然不会瞎起。既然八部为八种怪物,自然都会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有所喻示。
我们从最开始说起,首先说天,天就是天众。天众是指二十诸天以及其他天神。佛教中的天神,与我们平时讲的天神不同,并没有超脱生死轮回,仍有坠入恶道的可能。佛教十道中,前四道为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四圣’,此四圣超脱于生死轮回;后六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道轮回,为: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才是佛家所谓的众生。六道中,前三道为三善道,后三道为三恶道。天作为三道之首,如果不小心翼翼,努力护法,就有可能被开除天籍,落入三恶道。天神只不过能比人受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所谓‘天人五衰’,是指天众濒死时,出现的五种症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一说“玉子离散”)。
这样讲了天众的定义,让我们想到了谁呢?
不错,正是这部书的主角之一,乔峰(后称萧峰)。
首先从外形上,乔峰生的高大威猛,武功独步天下,开篇时便年纪轻轻就身居丐帮帮主之位。精通降龙十八掌,性情豪迈,为人正直。就如同一个正义的化身。这也就应证了乔峰为天众的猜想,众即为众人,众人就会有首领,天众也一样,天众的王叫做帝释天。天龙八部的故事背景是在北宋哲宗无祜、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前后),虽无著名大战,但当时天下形势很不明朗,北有契丹人的辽国,西北有党项人的西夏,西有藏族的土蕃,西南有以白族为首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理。北宋国力并不昌盛,周边小国又成长迅速,游牧及高山民族比中原人更加骁勇善战,这时我们就需要英雄和领袖,时势造英雄。佛教中的帝释天要守护上四道的佛陀,庇佑为子民的天众。所以在开篇我们读到了一心维护武林和平,心系大宋安危的乔峰的形象。这就是他心中的佛陀,需要守护的东西,而向下他爱惜子民,杏林事变,即便遭到了众人的背叛,依然按照帮规,自流献血为他人洗罪。这难道不是在庇佑他的子民?
也正是在这次的杏林事变中,乔峰的身世得以昭告天下,原来乔三槐是其养父,而其本是契丹人,生父与生母带他回家探亲时,因奸人陷害,在雁门关外遭到伏击身亡。再了解了自己的身世后,他便改名萧峰,不再任丐帮帮主,踏上了寻找杀父杀母仇人的路。这一路上线索一再中断,调查到线索,知情人就被人先一步杀掉。从这一时起,天王的路就走的很不平顺了,一旦他沉溺于某种情绪中不能自拔,比如仇恨,比如权力,比如猜疑等等,都会影响他的福报,甚至会让他坠入下三道之中。也正是因为此,阿朱舍身救他,才说的通。救的不仅仅是命,更是福报。以萧峰的实力,若无自我约束而为所欲为,恐怕就真的如在地狱一般了。我们读完全本都知道,在萧峰前一步抵达并杀人的人是其生父萧远山,这般任性而为,自是有劫难加身,太乙穴隐隐作痛,关元穴麻木不仁。阿朱死后,一下泼灭了萧峰的复仇火焰,也可以平和的心态再次反思之前的种种情况。一旦不被外界诱惑,本心便在次占于主位。所以不管是丐帮帮主,还是契丹的南院大王,萧峰都是以两国和平,百姓安康为己任。在最后更是以身死来求得两国边界三十年无战事。如此人物,堪堪当的起六道之首,也再次应证了萧峰即为天众之王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