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关于分析图的绘制教程有很多,一张高质量的分析图甚至需要多个软件协作完成。在知识付费的时代,获取知识技能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不像我刚毕业那会,在网上找半天也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教程。
随着知识供给的多样化、复杂化,也相应地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容易让人无所适从,亦或是跟不上节奏,知识多了反而更容易让人迷茫。往往是这个教程前段时间看还不错,刚刚入手准备开盘就过时了,一个套路还没掌握就又更新逼格更高的了。其实不管怎么推陈出新,知识的迭代都是围绕一定的本质的,只要善于抓住本质,就可以事半功倍。下面就以分析图为例,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再深入解读之前我先挂出两个问题。
1.我们画分析图是为了什么?
答:为了抽象、归纳方案构思。
2.为什么要抽象和归纳?
答:为了直观的展示想法和思路,易于理解。
上面两个问题看上去像是废话,有点设计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不然,知道和理解是两回事,从上面的两组问答中你看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直观”。只有理解了分析图的本质才有鉴别好坏的能力,酷炫、养眼、小清新并不绝对等于是好的分析图,但一定是好看的分析图,而作为表达设计构思的分析图好看就够了吗?非也,最重要的是要能用。一张逼格很高的分析图,他的非专业读图者看不懂,那这张图除了好看还有什么价值呢?
有的分析图中图元要素很多,信息量也很大,以至于我一看上去就觉得很累,这种图从整体上看内容挺丰富的,但要想读懂这张图却要花较多的时间,容易让人产生厌弃的心理,这样做真的是费力不得实惠,要知道领导是不会喜欢花费他宝贵的时间做阅读理解的。
还有的分析图画的过于抽象,一定要借助文字或者旁白才能让读者看懂,分析图是归纳和替代文字的,需要大量文字解释的分析图无异于脱了裤子放屁。我想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有可能是没理解“直观”对于一张分析图的意义。我认为好的分析图应该能让非专业的读者看了产生“哦,原来是这个意思”的心理反应,而不是看起来很厉害,但是看不懂。
而分析图直观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对比。我们在画一张分析图之前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画这张分析图要让读图的人看到什么?你要让别人看到什么就重点去强化什么,人为的在图面上构建视觉中心和矛盾焦点,用你的图去引导读图人的视觉动线,设计读图人的心理表征,有时候多张分析图的巧妙组合会有助于产生肯定方案的心理暗示。而“对比”是实现上述目最直接有效的手法。
分析图的对比类型有很多种,例如大小、明暗、虚实、粗细、曲直、方圆等等。灵活而有节制的使用各种对比有助于分析图传递明确的主旨和营造清晰的层次,在同一张分析图中不同对比类型的运用并非越多越好,一般2~3种对比类型足矣创造出非常好的图面逻辑,对比类型运用的过多就会使图面变得混乱,反而不利于视觉中心的形成。
要正真用好对比这项利器不但要多看相关案例,更重要的是体悟周遭的环境,点点滴滴的积累与培养。你看高山与平地、溪流与江海、草与木、鹰与兔、石与土,都无不存在着对比关系,自然也正是因为有了对比而展现出美好与生机。
对比不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比是一种共生关系,就像太极里的阴阳一样。我相信从分析图的本质去理解对比的辩证关系比照葫芦画瓢似的模仿更容易创造出自己的分析风格。
最后引用《易经·系辞上》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