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下班之前终于把《曾国藩》这本书看完了,原本上下班通勤时间看书是为了打发时间,不想浪费在车上的每一分一秒,在之前看书的时候,都是上地铁看书,下地铁则不在过目。
可是从周一读这本书竟然觉得爱不释手,以至于每时每刻都想着下一步,晚上做梦也做到书的情节。甚至于上班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偷偷的看这本书。 这是在读完红楼梦之后的有一本让我令其发疯的书。
对于书中的故事带给我颇多启发,所以想在看完之后留下一点东西。看完全书对于曾国藩的为人我是敬佩的,对于他的忠君爱国、一心为国为民的心我是永远都不会有半分怀疑的。
我深深记得曾国藩在想要取得功名之前的那份希冀与纠结,我也深深记得他在打仗失利时的害怕与绝望,甚至于准备自杀来逃避现实,还是两次失败的时候都准备以自杀来结束自己。
还记得当他成功的手握重兵,为十万湘军的统帅时他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悦,他对自己一个出身于荷叶塘的农家子弟凭着自己的一点点努力打下如今这样的江山感到兴奋不已。从他对于自己的那点感叹里我看到了他对于自己如今成就的认可与喜悦。
从他不懈努力终于将太平军消灭时,国家对于他的猜忌与怀疑让人不寒而栗。朝廷只想在需要时用你,不需要时一脚踢开而已,原来世世代代人人都是这样的自私自利。但是我佩服的是就算是这样的委屈寒心的情况下,他依然是忠于朝廷,死心踏地为国家效劳办事,并且没有一丝二心,真正让人觉得佩服不已。
当太后威逼利诱让他裁十万大军时,他竟然准备真的全部裁掉一个不留,只是这时对于一个叫做杨国栋的下属的做法让我觉得欣赏,他没有直接劝曾不要裁军,而是将自己的家父送给自己的披肩送给将军,并用一个小故事告诉将军,英雄不可自减羽翼。这一段我觉得甚是机妙。
所谓好的下属在上司不听劝告的时候,不是一位的讲道理,而是学会用其他的方法去侧面敲击。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在关键时刻为人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最重要的解决问题这一步做好,我想才是关键之所在。曾屡次在朝廷官员之间出现两难的境地,而身为他的幕僚们总是会在他两难的时刻想出很好的办法出来解决问题,这一点是让曾最喜爱他们的地方。
在曾初次出山建湘军的时候,过程并不顺利,与官员之间的相处也十分不和睦,导致他中途肝气郁结,差点丢命。但是在家修养以及被广敷的点化之后,他学会了黄老之术的圆滑。欲速则不达,必须要采取迂回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达到目的。
于是二次出山以后,他在不喜爱的官员面前也会从长远考虑,对自己用处颇多但是不喜欢的官员也尽量好言好语,以求得和平相处。我想那一次在家里的修养他学会了怎么做人。一直以来他认认真真做事,但是做人这方面他还不会,可是二次出山他不再那么硬气,而是学会了迂回。我想这也是变则通的很好的一个应证吧。
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功成名就之后,却希望自己的儿子平平安安,做一个读书诗义的君子。这一点我觉得可能就是缺什么就在乎什么吧,曾年轻的时候身为一农家子弟,想要建功立业,留名千史 。
但是当他知晓这万般复杂的官方人心的时候,他只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平安做君子即可。对于他留给孩子只有家训和诗书,认为拥有才能是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这一点也是让人觉得非常的敬佩不已,令人刮目相看。
对于在曾最后快要死去的那一刻,他想起自己的六弟,他感到深深地抱歉自责,后悔自己为了私欲为了权利把弟弟的一生葬送与青灯布衣。我认为当时的他对于权力的欲望过重,在乎的是那份荣誉和名节。 可后来当他一切都拥有的时候,他却觉得人间最可贵的是那份亲情,所以他后悔那样对自己的弟弟,后悔自己不该做出那样的事情出来。
最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康录在临死前和哥哥的那段对话,他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觉得遗憾,反而觉得自己的这十几年没有白活,他们存在的那十几年没有人可以否认,也对于自己的所做为不感到羞愧,反而觉得非常的值得,白白活着几十载,平平淡淡,还不如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至少证明自己存在过不是吗? 短短十几年,胜确人间无数,我想这给与我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