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愿意和你分享快乐?

让我们来试想一下这些场景。

“妈妈!我画的恐龙得了全班第一!” 孩子举着画冲进门,满脸兴奋。

你扫了一眼:“颜色涂得乱七八糟,下次把线条画整齐点。”

孩子嘴角的笑容凝固,默默把画塞进了书包最底层。


“爸爸!我们班足球赛赢了!” 儿子满头大汗地扑过来。

你刷着手机,头也不抬:“作业写完了吗?考试考这点分还好意思踢球?”

他攥着脏兮兮的球衣站在原地,刚才还发光的眼睛一点点暗了下去。


当孩子满心欢喜地向你展示他的世界时,

你的第一反应是:

一、“真棒!快和我说说细节?”

二、“这有什么,你该把精力放在正事上。”

如果经常选二,你可能正在成为孩子最怕的“扫兴父母”。


什么是“扫兴式父母”?

“扫兴式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习惯性用否定、打压或转移话题的方式回应孩子的快乐,让孩子从“兴奋”瞬间跌入“失望”。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怕孩子骄傲”“希望TA更优秀”,但结果往往是孩子不再愿意分享喜悦,甚至觉得自己“不配高兴”

经典扫兴语录,看看你中了几条?

1. “这有什么好高兴的?”

孩子:考了90分!

父母:“又不是满分,至于这么开心?”

2. “别人比你强多了”

孩子:运动会拿了铜牌!

父母:“隔壁同学拿了金牌,你怎么不学学人家?”

3. “先别高兴太早”

孩子:被选为班级代表!

父母:“别得意,下次落选了多丢人。”

4. “你该想想正事”

孩子:和好朋友约好周末玩!

父母:“作业写完了吗?整天就知道玩。”

5. “你这不行,得改”

孩子:精心做了手工礼物!

父母:“颜色搭配不好看,重做吧。”

为什么父母会习惯性扫兴?

1. 焦虑驱动:怕孩子“骄傲”或“不够优秀”

许多父母担心,如果孩子“高兴太早”,就会松懈、退步。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调查,超六成(61.5%)家长会通过提醒“不要骄傲”来调节孩子的兴奋情绪,主要目的是防止学业松懈。

这种“怕TA飘了”的心理背后,是深层的教育焦虑。

2. 代际传递:“我小时候也被这样对待”

许多父母的扫兴行为,是无意识重复自己童年的教养模式。

80后的同事小林至今记得,小学时举着试卷跑回家,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找错题。

如今他11岁的儿子炫耀数学满分时,他脱口而出的竟是同一句话。

“说完我就后悔了,但嘴巴比脑子快。”小林事后说。好在现在他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2021),78.6%的80/90后父母承认存在无意识重复代际教养模式的行为,其中超六成能识别这是自己童年反感的方式。

3. 共情能力不足:将“解决问题”取代了“感受情绪”

以下这样的场景就很常见。

孩子放学回家,耷拉着脑袋说:“班上的小志不跟我玩了……”

爸爸/妈妈立刻回应:“那你就跟其他人玩呗,又不是只有他一个朋友。”

换个角度看,这句话就像成年人抱怨“工作好累”,对方回“辞职呗”一样敷衍。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调查,仅31.2%的家长会优先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近六成(58.6%)则倾向于直接提供解决方案。

4. 社会文化影响:“谦虚”被过度强化

在东亚文化中,“贬低自家孩子”常被误认为“谦虚美德”。

许多父母习惯性用“打压式谦虚”来回应外界的夸奖。

经常看到有些父母,在面对别人夸赞他们孩子“有礼貌”时回应:“哪有,在家可调皮了。”

华东师范大学《东西方教养行为差异研究》(2020)的实验观察显示:在公开场合,中国父母使用贬抑性语言(如“一般般”“不如别人”)的概率是欧美父母的2.8倍;直接表扬行为仅占欧美样本的34.6%。


扫兴式教育的长期影响

第一,孩子不再分享快乐

当父母一次次用“这有什么好高兴的?”回应孩子的喜悦时,孩子会逐渐学会关闭分享通道。他们会觉得:“反正说了也不会被理解,不如不说。”

渐渐地,他们会产生快乐羞耻感。即使取得成就,第一反应是“不能表现得太开心,会被说骄傲”。

第二,易产生低自我价值感

长期的情绪否定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核心信念:“我的感受不重要”或者“我必须完美才配被爱”。

这些孩子被夸奖时下意识否认:“没有没有,我做得不好”,并且,总在道歉,即使不是自己的错。

第三,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社交模式

这种扫兴式的教养方式极易塑造孩子成年后几种典型社交倾向。

讨好型:童年快乐总被否定,形成“别人开心更重要”的模式。永远说“都行”,不敢表达需求。

回避型:早期分享受挫,导致“不期待就不失望”的防御机制,因此对亲密关系恐惧,习惯性退缩。

攻击型:模仿父母“贬低快乐”的沟通方式。用愤怒保护脆弱,先否定他人,以免被否定。


如何做“不扫兴的父母”?

扫兴式教育会让孩子紧闭心门、怀疑自我价值,甚至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重复这种压抑的模式。

但好消息是:父母的回应方式是可以重塑的。

从今天开始,用这三个方法,把“扫兴”变成“捧场”,让孩子重新学会快乐。

共情第一:先接情绪,再处理事情

旧模式:

孩子:“我们比赛赢了!”

父母:“别骄傲,下次继续努力。”

新模式:

孩子:“我们比赛赢了!”

父母:“哇!你看起来超开心!和我说说比赛过程?”先要给予孩子情绪反射,这里可以结合肢体动作,比如蹲下平视、击掌或拥抱,以此激活孩子的安全感。“那么你在比赛中主要做了什么呢?”可以引导孩子分享更多细节内容,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快乐被接纳的孩子,会更有动力追求进步。

允许小确幸:放下“必须有意义”的执念

旧模式:

孩子:“看我捡到的漂亮石头。”

父母:“脏死了快扔掉。”

新模式:

孩子:“看我捡到的漂亮石头。”

父母:“这颗花纹真特别!你眼光真好。”首先给予孩子价值肯定。“要不要洗干净放在你的宝贝盒里?”然后延伸探索,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童年幸福感往往来自这些“无用”的瞬间。

成长型思维:用“yet(还需)”代替“but(但是)”

旧模式:

孩子:“看我画的风景画。”

父母:“画得不错,但天空颜色太深了。”

新模式:

父母:“你的人物画得活灵活现!如果天空浅一点,会不会更有层次?”如果想给孩子建议,先给予肯定。可以用魔法词替换,比如不说“但是”,说“而且”;不说“别得意”,说“你值得开心”。

看看这些扫兴vs不扫兴的对话,是不是更有启发呢?


行动指南:从“知道”到“做到”的实践路径

每日一小步:

至少1次完整听完孩子的分享不打断

至少1次用“我注意到你很开心/骄傲……”句式

设立“快乐安全区”:

每周固定15分钟“无评价分享时间”

规则是只允许说“真为你高兴”“然后呢?”

代际中断练习:

当想脱口而出扫兴话时,心里默念:

“这是我父母的声音,不是我的。”

改变不需要完美,只需要在那些脱口而出的瞬间,多一次觉察,少一次重复。

因为每一次停顿,都是爱的选择,选择用温暖的目光接住那些未经修饰的喜悦,选择用包容的心倾听那些隐藏的不开心。

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别高兴太早”,而是教会TA“你的情绪,值得被好好接住”。


感谢阅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