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伏尔泰曾经说过这样精妙的话语: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 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
童年时期,我们的状态是认知大于意欲。正因为如此,在最开始的四分之一的生命中,我们得以享受快乐。童年时期过去之后,留在我们身后的是一段天堂般美好的回忆。童年时代,我们的关系很窄,需要的也很少,亦即,我们很少受到意欲的影响,我们生命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认知活动了。
我们的童年时代就像一首不间断的诗歌,因为,就像其他艺术一样,诗歌的本质就是从每一个单一事物中领悟它的柏拉图式的理念。
我们的世界观是深刻或是肤浅,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决定了。
我们在童年时之所以会感到幸福的原因还有:初春的树叶都有着差不多一样的颜色和形状,与此相同,我们在年幼时彼此之间也十分相似,所以和谐一致。但是,到了青春期时,个体之间就出现了差异和分歧,这个道理和圆规的半径越大,划出的圆就越大是一样的。
我们前半生的最后阶段,也就是青年时代,拥有的优势要比后半生多很多,但是在青年时期,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反而成为对我们造成困扰、为我们带来不幸的原因。
在青春时期,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和状态之中,我们都会感到不满意,原因在于,我们刚刚了解到人生的虚无和可悲——我们之前所期待的可是完全不同于此的生活——这种虚无和可悲是无处不在的,但我们却以为我们的环境和状况是罪魁祸首。
如果说人的前半生是以苦苦寻求幸福而无法满足为特点,那么,人的后半生则以对遭遇灾祸的恐惧和担忧为特点
青年时期,他们觉得人群遗弃了自己;成年之后,却觉得自己逃离了人群。
我们还可以把生活比作一幅刺绣作品:在人生前半段时,我们看到的是刺绣的正面,而后半段时,看到的却是它的背面。刺绣作品的背面并不精美,但却能使人受益,因为可以从中看出刺绣的整体针法。
只有一个人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也就是当他年老时,才会懂得生活极其短暂。对于年轻人来说,时间的行进速度是很慢的,所以,在最初的四分之一的生命中,我们不仅非常快乐,而且还觉得时间最为悠远。
想要获得长寿,一具健康无恙的身体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还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可以用燃烧方式不同的油灯来打比方:一盏油灯的灯油不多,但是有着很细的灯芯,它燃烧的时间就比较久;而另一盏油灯虽然灯芯很粗,但灯油也很多,所以也能燃烧比较长的时间。此处,灯油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生命力,灯芯则是各种方式的对生命力的消耗和挥霍。
对于生命力这方面来说,我们在三十六岁之前就像靠利息生活的人:今天花的钱明天就赚回来了。但是,一过三十六岁,我们就像开始依赖本金生活的人。
一个人的性格会和他人生的某一个阶段相符合。于是,当这一特定的人生阶段来临时,他就会表现出最好的样子。一些人在年轻时受人欢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也就逐渐消失了;一些人中年时精力充沛、才干过人,但年老之后就一无是处了;也有很多人在老年时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样子,他们温和宽容,因为这一时期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在为人处世时更加镇定自如。
只要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那么我们的后半辈子所感觉到的生活的重负确实会比青年时期更轻。所以人们将这段时期——也就是变得年老力衰、体弱多病之前的那段时期——称作“最好的时光”。
人生的前四十年是一本书的正文,而后三十年则是对于正文的注解。
年轻人天真地认为世界上充满了美好的事物——只要他们获得了相应的途径就能获得,老年人则相信传道书中的一条真理,那就是一切都是虚空。他们深深地懂得:所有坚果里面都是空心的,无论他们外面包裹着怎样的金衣。
对于老年来说,贫穷是十分不幸的。如果能够摆脱这种不幸,而身体又能保持健康状态,那么这样的老年时期就可算作相当不错、能够忍受的生活了。
青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的前景是生活,而后者的前景则是死亡;此外,青年时的过去很短而未来很长,而老年期却恰恰相反,就像一部悲剧的第五幕:人们知道就要结束了,但却不清楚会怎样结束
人年老之后,前方只有死亡,而年轻时,展现在眼前的则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