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救赎》第13天多想找个人依赖

第13天

2015.1.2 周五 晴

多想找个人依赖

休假第二天,决定出去透透气,给自己列了个计划:先去美容院养护头发,而后去喝咖啡,晚上看电影。

养头发的小姑娘问我近期是不是睡眠变好了,我反问她如何知晓,她笑说感觉我的头皮挺放松。似乎这么简单的一句不知真假的反馈,把乌云后的太阳拉出云朵,在阳光下的感觉真的好过乌云满布。

半年多没来喝咖啡了,坐下不久,看到有个老外在那静静地看《徐志摩文集》,会不自觉地设身处地想到,假如我拿一本国外原版文集读,怕是根本无法领略作者想表达的意境,入眼的仅仅是些熟悉的单词而已。每次来咖啡厅,总会听到喜欢的歌。但这一次,似乎抒情的曲更多。脑袋里源源不断映现着近半年来发生在我和女儿之间的故事,不愿也不敢让那些事再出现。随后没了兴致,收拾下东西,结束计划,开车回家。

家里没人,打开电视,放任自己哭出声来。发现自己有个问题:每当面临这样的情绪时,心里会第一时间寻找“救命稻草”,找个人依赖,似乎有了靠山会踏实很多。这是不是严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或者说,我本来就是个外强中干的人?

给女儿发信息:有时间回家吃饭,自己在外,注意安全。没有回应。其实,相比较而言,我更能承受她恶语相对的回复,最怕的是没有任何回应,那着实让人抓狂。

休假的日子,比上班的日子更显行尸走肉,心有点痛,搁笔吧。

图片

徐少波 回复

走夜路时,有个人吵吵嚷嚷、打打闹闹,但心里不会害怕。剩下一个人时,虽说肃静了,但那份恐惧却实实在在地折磨着人。

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每个人的经验又总是有限的。在生活这个巨大的时空中,我们都像是那“骑着瞎马的盲人”,像是在黑夜赶路的旅人,所以我们需要他人,需要靠山。

现实很清楚了,对待现实的心态却可以自由选择。其实只有一条路——去勇敢的面对,因为没人想让乌云布满生活!

休假的日子,一个人的日子,可以让自己离自己的心更近,虽说会疼,但疼过之后便是成长!

图片

李克富 点评

依赖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孩子呱呱落地,伴随着脐带的剪断而离开了母体,但是却离不开母亲。发展心理学把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接叫作依恋,这是一个人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其实,依恋就是对母亲的依赖,是婴儿在和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依恋分为安全和非安全两种类型,后者又分为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依恋是母婴互动的结果,当一旦出现不安全依恋时,责任在母亲?还是婴儿呢?

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似乎不难——至少,母亲的责任应该更大一些。

我们可以按照同样的逻辑来看待依赖现象:那个被依赖者要比依赖者负有更大、更直接的责任,常常是造成一个人依赖的罪魁祸首而不只是帮凶。

那个到了青春期仍然没有自理能力,甚至连自己的内裤和袜子都不会洗的孩子,凡事都依赖父母,再长大后被父母们骂作寄生虫或啃老族……责任就在父母。

抱怨自己深受其害的人,更多时候是自己造就了害人者的命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丧钟为自己而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仇恨就自己遭殃”……所指的,就是这种人。

因为没用,心理医生也就不做价值评判,因而到底依赖者和被依赖者谁对谁错,心理医生并不去管。心理医生也不会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之间做理论层面的纠缠。他们思考的是,既然依赖造成了障碍和痛苦,该如何做才能打破这种依赖呢?

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寻找“救命稻草”,找个人依赖。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反应。问题是: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那根让自己依赖的“救命稻草”吗?如果找不到,接下来又是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的呢?

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提问,为后现代心理医生所常用,目的是在过去的经历中寻找促使求助者成长的资源。

“依赖不上,我就不依赖了,我就自己做了。”这本来是一个生活当中的常识,但对于诸多孩子有了问题而求助的父母却成了一种必须在心理医生帮助下才能达到的领悟。

依赖固然是个问题,可到底是谁在维持着这个问题呢?没有了维持者,那个叫依赖的问题还能存在吗?想想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