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篇文章我们分别介绍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三个人格进步阶段,“小奶狗”逆袭“狼王”之路:首先,我们要我们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心态,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情况,都要尝试为自己创造选择,接着使用以始为终的理念,对自己的人生剧本进行二次创造,先确定要实现的目标,再利用要事第一的行动原则加速到达。
改变心态→影响观念→改变行动(反复循环)→改变思维定势
但个人领域的成功并不代表真正的成功,我们还需要依赖他人,和“一群人”完成“公共领域”圆满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说说当你进入“独立期”之后,向“互相依赖期”的转变,
首先呢,史蒂芬·柯维,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情感账户。
什么是情感账户呢?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建立在对彼此的认知和信任的基础上,我们每做一件关于对方的事情,都是在扩大或缩小这种认知和信任的范围,就像是在银行开户之后,我们做了一件积极的事情,如关心帮助等,就像是往其中存钱,长期这样账户便可余额充足,反之,则会掏空账户。我们可以投资,也可以枯竭。
因此“独立期”走向“互相依赖期”,就是不断扩充情感账户里资产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外乎是三种情况:双赢,一输一赢,双输。
双输是我们最不想看见,因为损人不利己;一输一赢也未必有益,在现实中赢了却会透支情感账户里的额度,在现实中输了也许情,财两失;双赢,才是最和谐长久的局面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丈夫和妻子离婚打官司,法官判定夫妻俩的财产平分,可不想,丈夫为了报复妻子,把价值一万美元的汽车只用了50美元的卖出,然后分给妻子,妻子提出抗议,结果法院发现丈夫已经把所有财产全部廉价出售,双方都分不到一点好处,还就此斩断了多年的情分。
只有一种交往模式能让我们正向投资情感账户,双赢模式。
这中模式下的人往往会顾及他人权益,以维护合作关系,同时保障自己利益需求,坚守自己的原则底线,打成领彼此都满意的成果。
即使有时实在无法达成双赢的结果,也能够做到“好聚好散”,正是那句“买卖不成仁义在”,积累了仁义,充实了情感账户还能供下一次继续使用。
从长远来看,还是可以做到双赢
我们做到了心中常想“双赢”,保证情感账户不减,还要学会储蓄,也就是主动的去建立和他人的联系
因此我们还要学会:知己解彼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先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使得对方来了解我们自己
这是人际交流的关键,书中有这么个故事:
以为病人患眼疾去看病,医生只听了几句,就把自己的带了几十年的眼镜摘下来给患者,患者话还没说完就被戴上眼镜,顿时时空扭曲,他赶紧把眼睛摘了下来,医生见了,生气的说:我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你,你居然不珍惜,气死我了!好心没好报!
这个笑话讲述的是知彼的重要性,如果是你,还会去找那医生看病吗
我想一定不会了!
是的,我们要想让他人注意到自己,了解自己,首先要学会试着倾听和了解别人,就像医生治病,首先应该做的是去诊断和观察,而不是一股脑儿就给眼镜,开药方子
否则,不恰当的接近方式只会让你的伙伴“吓跑”!
有这样一个正面例子
有一对父子,有一天儿子对着爸爸小心翼翼的叹了口气,说,“哎,上学真没意思”
爸爸听到这,当即就脱口而出“什么?没意思?怎么会呢?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爱学习爱的不得了,天天都巴不得去上学”
儿子听了叹了口气,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爸爸见状,知道自己犯了好为人师的毛病,立即改了口“什么?你刚刚说上学没意思?怎么个没意思法啊?”
他坐下来,安静的看着儿子
儿子于是告诉爸爸,自己昨天做了智力测试,只有小学六年级的水平,而他现在已经高二了....
听到这父亲,终于明白了,他看着儿子的眼睛,告诉他,他会跟儿子一起想办法解决....
看,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更让人满意
在生活当中,很多人都喜欢匆匆忙忙地下结论,用自己觉得善意的建议让对方快刀斩乱麻的解决问题,去往往忽略了去做诊断,深入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看似我们在与对方认真谈话,但却没有该有的效果,只会让我们的情感账户不断缩水
以上就是学会“解彼”,总结一下,就是遇见问题,不要急着下结论,要深入倾听,思考,“做诊断”,然后在结合实际,就事论事地参考解决办法,从而达到有效的沟通,充实情感账户
知道“解彼” ,还要懂得“知己”
什么是“解己”,顾名思义,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是以什么为中心去生活
不同的人,对自己“中心”的定义是不同的,因此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有着不同的理解
举个例子,一位丈夫答应妻子晚上一起去看电影,可就在要下班的时候,老板要求自己的员工留下来加班,
如果你是以家庭或配偶为中心,当然会优先考虑另一半的感受,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你可能还会委婉拒绝老板;
如果你就是一位事业型丈夫,你会留下来并告知妻子约会取消或推迟,并认为作为家庭经济支柱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加班这件事情,正中你下怀,你可能会认为加班增长工作经验,是个绝佳的表现机会;
如果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你会更看重加班带来的金钱效益,因此,当另一件事情看起来不如金钱重要时,你极大可能选择后者;
看,认知决定做法。“中心”不同的人,对同一种情况,做法不同。
因此,我们所说的“解己”:是确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树立一套独有的价值观和原则,当人际交往发生取舍的争执时,这个原则和价值观体系就是你做决定时的参照,久而久之,你身边的人也会对你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形成独有的原则呢?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作为参考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为角色写出不同宣言的方式,来影响自己的选择和思维路线
比如,作为丈夫,你定义自己爱护妻儿,家庭第一,有责任感和担当; 作为父亲,宣言是帮助子女体会人生的乐趣,并引导他们的人格成长; 作为一名学者,宣言是每天都要学习新的知识,并且热爱思考; 作为一名领导者,使命是成为团队的榜样,激发下属的优越表现……
列出你心中最看重的人,这些就是你心中必须要投资的情感账户。
好啦,接下来第六个习惯: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是说是总体的效率>个体之和
整体不仅仅是由许多的个体组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属于整体的一部分。
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你把两种植物种植在一起,两者的根互相缠绕,使土壤的利用效率更高,两种植物都能比分开是更加茁壮,统合综效更像是一种深层次的“双赢”
人与人之间有三个层次,一种是互相提防,双方经常陷入一种你输我赢或者你赢我输的处境,这种情况下,1+1<1; 一种是相互尊重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但不一定真的为对方设想,这种情况1+1=1.5; 第三个就是统合综效,达到1+1=100甚至更多的效果
书中举出一个直观的例子:
说是有一位父亲想利用假期带妻子和儿子出去,而妻子却想要利用假期去看望久病不愈的母亲,两个人各自心有所念,如果去度假,妻子会挂心母亲,一家玩的不痛快;如果去探望岳母,则丈夫心里会为准备许久的度假泡汤了而闷闷不乐,即便调整了一下,妻子独自去探望母亲,而丈夫带儿子去,一家人也都玩的不尽兴;他们最终达成了双赢的方案是,去岳母家附近的地方度假,或者在节后请家务公司代劳家务,让身为家庭主妇的妻子有时间去探望岳母
养成统合综效的最好方式是遇到分歧时,先不要急着妥协或者对抗,要知道你们给出的选项或许都不是最佳的那个,最好能找出最符合双方利益的第三选择,而方法是
尊重差异,调动创意以开放,创造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做到以上这三个习惯我们基本可实现“独立期”→“互相依赖期”的过渡
然后,还有最后一个习惯,不断更新
简单易懂,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改善各种水平
从健康上,鼓励健康饮食,补足休息,定期锻炼
从精神上,多多欣赏优秀音乐,文学,美术作品,陶冶情操,亲近自然,塑造心境
从智力层面,不断学习知识,阅读,写作,参加课程等来提升自己
写到这儿,七个高效能人士的习惯就说完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首先改变心态,积极应对,然后以终为始,确定目标,就去行动,再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提高行动效率,告别依赖期;然后,要培养双赢思维,人际交往学会知己解彼,处理分歧时灵活的统合综效,迈向“互相依赖期”,最后不断更新改善自己,最后一条是贯穿人生始终的必修课。
学到老活到老
我们生来一副充满未知,潜力无穷的脑袋,希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带领我们我们好好开发利用鸭
ヾ(´∇`)ノ哇~
下次再见啦~~~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