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一周,工作上经历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第一,组内一位非常给力的干将离职。离职原因是要配自己女朋友去日本读书。
细聊下来发现其实读书时间才1年,1年之后不一定待在日本。而且他过去陪读也要先学一年语言。如果用我非常短视的眼光来看,我觉得这个决定不太OK。
首先,这个还是女朋友。一切没领证的感情,都有很快很容易分开的可能。而且,即使结了婚,现在也很容易分开。
其次,放弃我团现在这么蒸蒸日上的工作,未来可期的报酬,转而去一个已经江河日下的国家去陪读,除非家里条件优越,我真是无法理解这个决定。
因此,整体看来我并不是很看好这位老兄的选择。但毕竟这是人家的事情,与我无关。
第二,本周拿到了2020H1的绩效结果。看起来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没想到组织上给我的评价居然这么高。我也明白这里面有认可,也有期待。但这些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开始慢慢意识到,我需要站在一个管理者或者TL的角度来思考事情和思考问题了。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位老兄离职问题,我现在需要开始思考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情景,如何做选择。
一两年前的自己可以不用思考这类问题,那时候也没有资本、也没有能力、也没有方向。但现在不一样了,你不出一两年,一定会带团队。这在跟领导的绩效沟通会上,我能明确的感受到这种倾向性。所以站在管理者角度思考问题的事项,需要被提上日程了。
一旦有了这个意识,我平时观察老板们工作的状态,就变得有框架了。我逐渐意识到,其实到了一定阶层的领导,他们的日常工作是沟通,与各种人之间拉关系,做信息对称,谈可能的合作。如果有了一些意向,就让手底下人去进行落地。这是大部分领导之间在做的主要工作之一。
他们的另外一部分工作就是,去检查各个在进行中的项目的Check Point的完成情况,通过问这类问题的方式,来给下面员工压力。让他们不断push自己去完成目标。这是管理的艺术。
第三,本周听了罗胖“启发俱乐部”第二期的节目,收获很大。这一期节目罗胖主要阐述的是“模型”这个概念,即我们看待事物、分析事情,如果有了模型的加持,会变得格外清晰、有逻辑。
分析框架是模型,所有套路都是模型。
这个道理我曾经也自悟出来过,并且一直坚信并践行着。罗胖这词的节目,给我吃了定心丸,更加巩固了我自己在这方面的认知。模型是我们理解世界最便捷的方法。它非常有效,又容易落地。我们如果想要让自己看问题更加深刻、想要理解更多的事情,就需要不断收集模型,记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