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了自己颜色的判断后,老师开始引导我们做自己优势的判断,以及开始寻找发挥这些优势的目标。
(1)寻找目标,并逐渐清晰目标
发现自己的优势后,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即找到阶段性的目标。
大多数人在职业上的阶段性目标有两种:第一,在现有的水平上提升;第二;跨行业转变。不论是在原有体系上的提升还是选择“跳槽”方式的提升都需要充分了解上一级需要的技能、能力、素质。而跨行业转变可能涉及的方面更多,需要作出更加具体的自身评估和行业调研。
(2)检索能力GAP
在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晋升需要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必备知识、通用能力、核心素质中,需要仔细梳理自身能力较差的地方。然后想办法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能力数及能力草丛:
专业技能:分为一般技能:时间管理、office技能、项目管理/专业技能:战略投资、内控审计、供应链优化
必备知识:行业知识(分行业进行细化)、领域知识(人力资源、财务、运营等)
通用能力:团队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团队领导力)/个人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核心素质:后天形成(意愿与动机、积极态度、优秀的习惯)/先天决定(外貌、智力、性格)
寻找自己的能力GAP:在这些基本的能力关键词中,寻找到自己缺少而职业进阶必须的能力,然后进入提升阶段。
(3)明确关键任务
用任务驱动成长:明确及细化自己的任务,让自己远离焦虑,焦虑的根源是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用任务代替目的地,其他所有的都是在去往的路上。
那些关于我自己的思考:
第一:为什么曾经那么焦虑?
(并不代表现在不焦虑)
我的研究生阶段真正开始有产出是到了研三之后的事情了,前面两年第一年在上基础课程,第二年似乎在游离。现在我分析自己的原因是:1、对所读的专业完全陌生,课程设计却让我们没有办法快速进入新的知识体系,而我自己又完全没有想要快速进入的意愿;2、被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冲昏头脑,想着学来无用,不如混毕业;3、科研自信需要长期积淀,前期的准备和交学费过程很容易失去信心。
伴随着长时间的信心建立,推倒重来的过程后,我总算有了一点点小小的成绩,这期间如同过关一样,一步一步历历在目,倍感欣喜。
第二:关于就业我在想什么?
就业一事着实难到我了。
第一:研究生期间我们几乎和所有的科研单位工作职工一样是每日坐班的,虽然时间不死但是老师是默认你就在办公室里的,所以我没有企业实习机会。两次实习机会一个在国家机关(负责老师项目对接),一次在一个NGO(负责国外行业公约翻译,及一些杂事儿)
第二:我所学的专业是林业经济管理,受众非常小。而且所在的院校是一个不归属于教育系统的科研机构,企业认可度极低。我几乎没有在多少网申系统里能直接找到,都基本归属于“其他”。
以上两项基本就让我在很多企业的网申阶段提交及枪毙了。事实也是,基本上所有的网申都没有回音。
如果抛开企业不谈,进事业单位的话,首先专业对口的单位少,门槛高,要博士或者本科的多过硕士,男生优势明显。(我从没想过在这个行业“性别歧视”如此严重。)而我又真的想就业,不想再继续读博士了。目前的状况是在两方面都在试,简历版本也越来越多。
第三:关于我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职业?
因为喜欢英语的缘故,所以一度很想进外企。大学的时候在西门子公司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习,全程只是在打杂,并没有接触到什么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实质性东西。三个月实习期结束后,我并没有将这份实习经历写进我的简历,因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获得实质上的进步。对外企的喜欢打了折扣。
曾将想过人力资源或者销售门槛可能比较低,所以在研二的时候考过一个人力资源三级的证书,其实应该也是随大流,因为我与人交际的能力并不强。
总结自己的优势和性格,我想我应该是喜欢那种项目化的工作,一段时间,通关完成一个项目,然后会有极强的自我满足感。
所以:不管是继续做科研,进了企业还是进了事业单位,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还是要把自己的功练成,变得机会到的时候我能抓住。即尽力做好现在可以做的,在纠结做与不做中选择做,在纠结今天做还是明天做中选择现在立刻马上动手开始做。目标和优势可以变,但是能力可以培养,任何行业优秀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草丛都大致相同,只有强弱不一而已。
那天上课坐在我旁边的妹子是从河南专门过来的,听完课后她对我说我还是很迷茫啊,完全不知道自己优势是什么啊!
当时我没有回应她,其实我是在想,也许在探寻自己优势的过程本身也是可以作为下一步目标的吧?
不要害怕一切太晚了,毕竟这已经是一个50而立的年代了。
写在最后:如果要问我这个课程值不值,我当然会说值得。因为课程起到的永远是引导作用,不可能期待一节课程解决所有问题,重要的时你课前思考的那些问题,课程中不断问自己的问题,以及课后复盘时,发现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