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贯穿全书的一个观点打开了我认知领域的一扇门。what?这样的因果关系第一次听到,不应该是你的过去决定了你的现在吗?通过本书中青年与哲人(阿德勒)的对话,渐渐懂得其中深意,这个观点是使我们不沉湎于过去的一剂良方。
作者说道: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会被随意改写。
(1)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
正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电视中传来了一个很好的例子,那是妈妈看的一个访谈节目,被访者是一位音乐家,他说:“我5岁就开始练琴,真的很辛苦,每天要练很长时间,练不好就要挨爸爸打,当时自己的心里非常害怕和讨厌爸爸,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感谢爸爸当时的严厉,当时不懂事,现在想来如果爸爸那时候能对自己更严厉一些,自己也许更出色。”
因为要肯定现在,所以会赋予过去美好的意义。他并不是用感激之辞来肯定强权式教育,而是想积极肯定“现在的自己”。
(2)否定过去是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
还是举练琴的例子,如果另一个小孩的童年,也有过魔鬼般的练琴经验和严厉的父亲,但最终却没有成为钢琴大师,只成为了一位普通的职员,那么他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就不会同上面的钢琴大师般洒脱,也许他会为了给与理想相差太远的“现在的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使他失去练琴兴趣的教学的方法。问题不在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而在于“现在的自己”赋予了过去什么样的意义。
任何一种学说,都要走出书斋,去接受现实的考验和质疑。
我们知道了这些观点,要怎么用到现实中呢。我再来讲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跟着爸爸妈妈生活在农村家庭,每年奶奶过生日那一天,他们的亲戚都会回来,而这个小女孩看着这些城里来的亲戚很害羞和胆怯,这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和亲戚们说一句:“这孩子可孬了,见着生人就不敢说话。”于是这个小女孩就给自己贴上了不会表达的标签,在奶奶90大寿的时候,因为害怕主持人会让孙女致祝寿词,走出很远,等到结束才敢回来。以后每当出现这样的场景,小女孩虽然心中有表达的欲望,但都会不自觉的往回缩,她总是把现在不善表达的自己归因于小时候爸妈给自己贴的标签。现在她懂得了,实际她是对表达不出真实想法的“现在的自己”的不满,而能打破这一切的,就是去锻炼表达能力,在自己想表达的时候大胆的说出来。把自己的过去涂成灰色,一点意义都没有!
境随念转
一个人的境遇会随着内心的改变而改变,不要把现在的不幸归因于过去的经历,这种心境一定会帮你从许多限制、标签和悲痛中解脱出来,去创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最后请收下这面人生三棱镜: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以后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