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天性》拆页2
I: 人类学家邓巴说最佳的群体规模数是150人左右(军队编制和村庄也是这个数量);
我们大脑新皮层的大小受个体的创新力,社会学习能力,个体生活群体的规模影响;为了 促进大脑的进化,我们非常有必要走出家门,拓宽自己的社交范围,强化社交关系。
反思:是什么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之前有人评价我,而自己无力反驳:比如没有个性和思想;你就是一张白纸;too young too simple)?我妹也这样说自己没朋友,而且会陷入抑郁状态,天哪,自己都全然不知,为何这个意识这些年一直是模糊的?而且也不能和别人建立亲密且长久友谊。
熊妈的发的那本书《目中无人》,点醒了自己。
A2
转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个人成长的人脉圈。
家人----->闺蜜----->赋能班小伙伴----> 拆书伙伴------>户外圈------->其他
健身圈:101活动,宿舍MeiMay私人教练的指导
社交圈:John家:每周五晚上可以一起吃饭(大王小王,peggy,其他人等10人左右)
拆书活动:组员Fiona 豆豆交流沟通
家庭关系:101活动 熊妈
读书计划:《这样读书就够了》读2遍;
提升自己的逻辑(发散性思维),桃子的逻辑性好,可以找他。
《情商》拆页1
I:我们的思想受成长环境影响。大部分的情绪没有被察觉,忽视的情绪积攒到爆发时才能被感知;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因各种因素无法全面认知自我,自我意识层面就很薄弱,甚至是无感,对情感感受感觉都没有清晰的概念。
自我意识在后天可以形成,比如:留给属于自己的时间,放空,静静的感受自己内心的感觉(不看电视或做具体明确目的的事情。)
反思:2年前自己应该是得病了,却不得而知。每天下班一个人去小书店呆到他们关门(有一座蓝色的沙发抱着可以睡着,摇摇椅也是),步行30多分钟,回到自己租的还算空旷的房子。然后步行30分钟。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大半年)(办的年卡瑜伽和运动也没有去了),元旦去苏梅岛旅行,下了一周雨,晚上听着李宗盛的歌和雨声(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攻略和行程是新认识的一女孩儿做的,2人就去了)。
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