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是很多人向往的繁华之地,然而城市又时时给人嚣闹和压抑,向往“无丝竹之乱耳”的恬淡悠然,然而现实的局促不能事事时时尽意,唯有借助某次场景的光临,来抒发对大自然野生的原景带来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于是,这个特殊时期我还是依计划进行了第三次的出游。我需要诗和远方来延长和补充自己短暂的一生,人的一生也需要一段陌生而自由的旅程来观照自己,这是一种快乐。
常德的桃花源,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和空间,一个存在于世俗,一个存在于理想。所以,当我裹着将暮未暮的光线,冲进桃花源时,原来所构建和期待的美好,瞬间坍塌。
这里的桃花源,一条人工加深加高了的河道,河道两边种植很多有江南特色的杨柳,杨柳下铺了一条人行道,弯弯曲曲的小道,似乎想将踏进桃花源的脚步,作一次深情的挽留。听说,这条河道还承担了一场溯溪实景演出,利用灯光和道具,寻到陶渊明笔下的“夹岸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奇美景象。不凑巧的是,因连日下雨,河水暴涨,海事局发出通报,禁止一切自用航用的船只进行任何水上活动,也就等于我错过一次探寻桃花源的好机会了。其实不然,我有些识破这是一些装饰和显摆,与我要找的人,要找的真相,不在这片热闹中。带着一点不甘,我来到一座舍院。想都没想,就跨了进去。舍院十分静幽,院子中央立了一块石碑,碑文依稀可辨,正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全文。我用手摩挲上面的碑文,陶公站在厅中间,有点模糊又有点清晰,我们就如此对视,解读着对理想的向往,以及理解现实的无奈幻灭,我们在沉默中凝结,在失望中清醒:桃源至今不可得,自种桃花在堂前。这是我们共同的默契。
一段旅程如果没有留下记忆的美好,那么,肯定是一段令人唏嘘的空白。我想是的。去完张家界天门山,如果一定要写一些感慨的词句,我只能说,张家界测试了我的恐高程度。张家界的高度,并非是我不能接受的高度,正真令我胆战心惊的原因,一是人类征服高度的速度,二是本能上的敬畏。索道上的电瓶车+垂直电梯,用速度轻易地征服“高不可攀”,而筑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的一条条栈道,令我每跨一步,都如拖着千钧之重般的脚步,摇摇晃晃,在愕然与恐惧的对抗中上山,下山,在这种跌宕不安的心情下,人性的弱点一攻即破,更别提什么记忆和空白了。
有一位写新月诗的朋友,多次与我提起,想去凤凰古城。我到凤凰古镇后,给他发了一个定位,附言:我到了凤凰古城。他说:你替我好好看看,我目前的生活只有苟且,我也已经从我的诗册中落荒而逃!
有点手足无措的我,一任沱沱河的河水不知疲倦地奔流,眼前被保护起来的吊脚楼却越发显的遗世独立。
胡乱记叙一点吧,自己经历的日子,会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惆怅的,沉默的,固执的,亦会在繁华与喧嚣中徘徊,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