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前任”成为了很多人心头的朱砂痣,床前的明月光。去年大火的《前任3》到今年刘若英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全都看准了这个市场。与《前任3》不同,这次《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对于大多80后、90后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无论是奔着导演还是奔着《后来》这首歌走进电影院,本身就是一种情怀。
因为计划被打乱没能第一时间去看这部电影,当时看了几个喜欢的影评人的推荐文,我心里就知道这个故事应该不会让我产生太大的共鸣(因为我没有北漂过),上映几天之后风评就开始倾斜到另一边了。记得当时有个朋友跑过来吐槽花了冤枉钱,我还安慰到任何一部电影都不会感动到所有人的。
虽然期望太高失望就越大,但这部电影也并不是一文不值的,它仍旧有不少优点。
还是先说缺点吧:
1、影片开始的少年火车的初次相遇再到中年飞机上的再次重逢,戏剧性太强了。世界上那有那么巧的事情呢?
当大雪里的小鹿出来时,有种强烈的不适感,莫不是要体现“林深见鹿,伶仃渡苦舟”的矫情文艺哦?以及男女主从互相不认识的同乡人成为能一起过年的朋友会不会太快了一点,这个设定还不如从小青梅竹马的老套安排好,至少在情理之中。
所以很容易让人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莫名其妙相遇莫名其妙相爱又莫名其妙分手。
2、女主和男主的价值观转变速度之快,男女主最大的冲突有一小部分来自外界压力,最大的冲突还是来自于内心。
女主最初的理想是从一个想嫁给有着大房子的北京本地人(从某些方面说女主是很现实的),而男主的理想是创造一款游戏(这个理想更理想化,至少目的显得不那么物质),所以男女主在价值观上是有一定的对立的,到后来男主为了实现女主的理想买上了大房子想找女主复合时,女主则回答“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我”的回答,我们都能理解导演想表达的思想,但用这样硬生生的方式真的很别扭。
3、对于北漂的定义,在影片前半段,男女主各自旁白说明留在北京的原因。女主说“在北京好像每天都能遇到新鲜事,遇上有趣的人”,男主说“北京的一天真的很短,短到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所以每天早上一睁眼,所以我就觉得我离梦想又近了一步”,但实际上后面的剧情根本没有体现北京的有趣以及为之奋斗的勇气,就连男主后来的成功都跟闹着玩似的,跟北漂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且男主一心想开发游戏却从来不去游戏公司上班却刻意卖惨的卖起了黄碟,而且他因为失恋而设计的弱智游戏居然能爆,灵感是不是来自网易云?
所以导演希望观众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影子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对我而言完全是在看别人的故事。
4、男女主诗朗诵般的对话和文艺到让人牙酸的旁白,以及那句“九天揽月去,五洋捉鳖回”的爱情宣言,我记得初高中但凡作文主题牵扯到“理想”、“勇气”之类的我就会搬出毛爷爷这句经典诗文,却不想有朝一日在电影屏幕上出现,非常跳脱,我希望我未来男朋友千万别跟我说这种话。
5、男主最后结婚的设定,一开始男主跟孩子视频的时候,小孩子那一声“爸比”让我还以为是请了林志颖家小孩来客串,后来孩子左右上下的要看房间这个情节,完全不知道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总之这里不免想到了导演自己的爱情故事,或许这里有一定的私心在里面吧。
6、音乐不好(并不是否歌本身,而就剧情而言)就像硬生生拼凑的剧情一样,影片中的音乐也像是拼凑出来的。
至少我认为《你曾是少年》和《后来》这两首歌更适合,尤其是“有了一套房子之后才能去爱别人吗 总以为成功之后就能抚平伤痕”这句歌词即点题又戳心。
接下来说说优点吧
1、光影的运用,尤其是男主第一次在火车上见到女主时,夕阳洒在女主脸上以及疾驰火车窗外扫在女主脸上斑驳的影子,我第一次觉得周冬雨真的挺漂亮的,后来恰逢坐火车,我还特地留意了夕阳下乘客的样子,逆光时渐明渐暗交错的光影,放佛有自带美颜的功效。
2、井柏然吃醋的小表情,女主每次恋爱时男主总是低头暗暗吃醋,眼睛里悄悄藏起来的愤怒嫉妒,脸上却挂着不屑事不关己的态度,真的拿捏的恰到好处。
3、以及男主由最初的怀抱理想,到偏离理想最后缅怀理想的心路变化,或许这一点很多人会产生共鸣,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不忘初心呢?从最开始懵懂无知时满怀热情与信心,到过程中遇到挫折转变方向,最后开始怀念曾经的满腔热血的纯粹和无知无畏的勇气。
4、恋爱时选择彩色画面分手后则用黑白画面来分隔时空,弥补了剧情上的混乱无章和两个年轻演员缺乏的岁月沧桑感,这个安排是不是借鉴了《春光乍泄》?
5、最后想说亲情。亲情不是电影的主线,可以说无论将电影中的老父亲搬到公益广告,还是微电影哪怕是歌曲mv中都会收获眼泪,甚至光这个形象出现在海报上也会令人心酸心疼。
因为每一个来到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都是做了一番取舍的,至少在亲情和前途面前更多的偏向了前途,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曾经想过,大一下学期母亲突然生病成了横隔在理想道路上的阻碍,如果选择大城市注定在前几年甚至十几年内我没办法做到时刻陪在母亲身边,但如果我选择留下来照顾母亲则注定会留在小城里,因此会有很多选择理想的人会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内疚和后悔,于是有了那句“希望成长的脚步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其实越长大越难被爱情感动,而亲情成为了心里最不愿触碰的柔软地带。
《后来的我们》只是一次盛大的自我感动会,电影为我们的情感找一个发泄口,它确实有很多槽点,但说实话我也讨厌不起来,不过我不希望中国的电影市场在围绕“前任”这个话题创造一些快餐电影了。
就让被过度消费的前任们一直活在过去了的时光里吧,不要再跳到现在的生活中改变生活的轨迹,因为所有的如果都是个悲伤的伪命题。
不必好好道别了,最好天涯路远永不相见方能各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