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你是否也很愤青,现在是否依然愤青?
高中时的我们愤青达到人生高峰了吧。没有统计,不能确定。单就自己的成长经历而言,确实如此。对父母从崇拜到质疑,对老师从盲从到挑战,对生命从确信到怀疑,对社会有了青涩但强烈的观点……太多的问题接踵而至,太多的迷茫需要答案。《平凡的世界》最好的诠释了当时我们的状况:奋斗、拼搏、迷茫、惆怅……
高二,遇到了我们的哲学老师——石老师。这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又有着鲜明性格特点的老师,因为他,我们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今天,哲学依然是我们生命的底色;也因为他,我们学会思辨、学会宽容、学会改变……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刚上哲学课的时候,大家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具体思维的痕迹无处不在,因此课堂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断显露我们思维的局限,而这也是对老师的挑战,如果学生不能尽快建立抽象思维,那么哲学这门课就很难学的好、学的精。
最记得讲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时候,石老师说,这个谚语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有相应的答案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它特殊的解决方式。并当堂让我们提问,他来分析解答。同学总会提出比较刁钻的问题:有些钥匙可以开很多把锁,还有万能钥匙,几乎能开所有的锁,这怎么理解呢。
记得石老师的讲解大致是这样的: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当我们说有问题就有解决它的方式时,有“钥匙”能“打开”这把锁,恰恰证明每一个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说明一把钥匙至少能够开一把锁。当一把钥匙能够开很多锁的时候,说明一个好的方法在解决同类问题上有很好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说这类问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有不止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进一步说明,每一个问题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它的特殊性,针对问题的特性,想办法,尽可能多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从中找到最佳的办法,选择最优的答案。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解事物本身特殊性的重要性,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最佳路径。一把钥匙可以开很多把锁,但是要找到安全性能最高、用起来最方便的钥匙,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和掌握问题的特殊性。
“一把钥匙开一把”课堂的情景直到现在还在脑海里清晰浮现。课堂上我们论辩过的谚语有很多,比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望梅止渴”、“对牛弹琴”、“竭泽而渔”、“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等等。
石老师的哲学课让我们尽情发挥爱钻牛角尖的天性。他说,不钻牛角尖,很难得到真理。我们提出的牛角尖越多,说明我们思考的越深入,才有越多机会面对一个个隐藏起来的问题,才能在论辩、交锋、反思中,收获更多。
循循善诱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石老师太好的思辨吊起来我们挑战的胃口,同学们提问题不是简单的提出问题,等待石老师给一个答案,而是把自己的问题和解题思路一步一步的解释,直至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让石老师解释我们的思路和答案错在哪里。因此我们的问题总是很长,我们的思路看起来很有逻辑,我们的答案也有些“水到渠成”或者“顺理成章”的味道。
这个过程中,石老师不会中间打断,尽管他可能早早听出了问题所在,他一定会我们全部讲完之后,才细致耐心地针对每个人的问题和思路一一讲解,直至你完全明白,完全理解,弄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
记得一次晚自习的课上,我又一次“故伎重演”,石老师终于忍不住,笑着对我说:你又开始给我下套了。那一刻才明白,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学生有多刁钻,又有多“无聊”,不过显然,石老师非常喜欢我们这些爱思考、想挑战、敢征服的学生。也是那一刻才体会到石老师对我们的接纳、包容,甚至纵容。
也因为这样,我们才打下了良好的哲学基础,才有了漂亮的分数,也才会对石老师念念不忘。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石老师能够让我们这群眼睛长在头顶的学生深深爱戴,除了课堂上的儒雅风趣、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循循善诱,更有生活中的丰富多彩。
石老师下棋是出了名的,羽毛球打的虎虎生风,书法也令人刮目相看,早早玩起来的摄影让人望尘莫及,更要命的是他竟然会弹琴,在我们那个年代,弹琴是太高大上的技能了。
说到弹琴,记得有一次我特别认真的跟他爱人蒋老师(我初中的语文老师)说,我觉得石老师配不上你。蒋老师笑着给我讲了他们恋爱的故事。
他们是校友,蒋老师是很多人的梦中情人,追求者自然很多。石老师追她的时候,她开始并不以为意。有一次校园舞会,她被同学拉去凑热闹,音乐响起,电子琴的配乐非常优美,不由得寻声看去,却发现石老师正投入的弹琴。那一下,她愣住了,他追求她,却没在她面前有半点流露。这一刻,注定了一段完美姻缘。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高中毕业前夕,石老师联系了厦门的一所中学,去试讲、试用,顺利被录用,然后带着蒋老师居家南迁。
石老师远去厦门,对我们这班学生而言,有太多的不舍,却也有更多的理解和祝福,他成功南下,让我们知道生命永远不会停息。只要肯奋斗、愿付出、敢挑战,人生就会呈现不同的风景。他给我们蠢蠢欲动的学生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去厦门前夕,我们班同学自发组织为他们送行。记得是一天中午,同学们提前请了摄影师,准备了鲜花,浩浩荡荡的去了他家,带着我们的不舍、带着真诚、带着祝福。后来这张合影就挂在班级前面的黑板旁边,抬头就可看见。
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天涯海角,我们都息息相通。大学时,一次同学聚会,我们和石老师通话,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跟石老师聊,一个男生说,石老师问他吃胖了没,是不是还是原来那么瘦。他眼眶湿润,差一点就哭出声来。他说他是一个那么普通的学生,跟石老师并没有太多交集,几年过去了,石老师依然记得他。
每一个同学都在石老师的记忆里,石老师也定格在每一个同学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