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求己得己。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句话在钱钟书所在的时代是适用的,然而放在当今社会,此话则有待商榷。如不信,可在网上搜索“大龄未婚”,网站将闪现很多词条,这些无一不在印证,现在的年轻人没那么想要结婚了。
对比老一辈人的婚姻,现在的年轻人更理性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关注周围人的看法转为关注自身的需求。老一辈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个人观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很多人早早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反观当下,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远离了故乡周围人的议论,变得更有主见,认为结婚并非人生的唯一选择。这个现象是好是坏,此事见仁见智,单从人的思想层面来说,是一种进步。
我见过婚姻里过的很幸福的个体,也见过一地鸡毛的婚姻,婚姻的形式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与谁结婚。正如那句歌词所唱,“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我家邻居中有一户小夫妻,时不时能听到有歌声传出。初闻歌声,很是羡慕,毕竟在深圳这座快节奏的城市,还有唱歌这闲情逸致,着实难得。女孩看起来很年轻,言行举止都让人感觉青春洋溢,我们以为是新婚不久的小夫妻。慢慢熟络后才知道,女孩的孩子已十多岁了,个头都比女孩高了,当时我们都很惊讶。女孩告诉我们,她公婆很好,自她生下小孩,小孩都是公婆在带,她基本没操心,一直过着两个人的小日子。我也见过她老公几次,看起来温文尔雅,情绪稳定。与这样的人结婚,与这样的家庭结合,想不幸福都很难吧!
在我上班的几年里,陆续也认识一些大龄未婚的同事,男女都有。有家境不错的大龄未婚女,工作安稳,有规律的健身习惯,时不时看她朋友圈分享的健身、旅行和美食照片都让我心生羡慕。当然,也有因见过身边人不好的婚姻状况,自己宅而单身的大龄未婚男青年,坦言在父母辈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婚姻里,他看到了焦虑、争吵和不快乐,让他确实不向往婚姻,现在照顾好自己生活就行,努力存钱。
选择结婚,或者不结婚,都值得被尊重,关键是在作出决定前是否预估过自己可承受的最坏结局。选择结婚,个体需要重新融入新家庭,责任大琐事多,可能还会承受被催生的压力;选择不结婚,兄弟姐妹有了自己的新家庭,未来父母寿终正寝,自己在经济上无依靠,情感上也是孤单一个人,身体不适无人照顾,连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能接受最坏结局的决定,才是一个成熟的决定,以后后悔的可能性也会更低。
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对待大龄未婚人士还无法做到国外那般开放自由,对于正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来说,父母的催婚是避无可避的话题,与其消极回避,不如坦然面对,这里分两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不婚族,可提前告知父母不必安排相亲,这样可以省去自身大量的时间精力消耗;第二类情况是打算结婚,建议告知父母或者介绍人清晰的择偶标准,只见符合自身择偶标准的人,算是初次筛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给出的择偶标准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比如自己是个各方面都很普通的女孩子,择偶标准第一条就是男方需要拥有王思聪那般的财富,这就脱离实际了。
祝大家,求仁得仁求己得己,不辜负这有且仅有一次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