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棵花白】
第一批90后最近挺忙的。最近朋友圈热文的标题如下:
《第一批90后已经凉了》
《第一批90后已成脱发主力军》
《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
《第一批90后胃已经垮了》
……
今天有一篇更厉害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我可能是个假90后吧,没离婚,没凉,没秃,胃没垮,还没看破红尘。
什么东西跟宗教一沾边儿,马上就高尚了。所谓的“佛系”,不过就是流行在年轻人之间的丧文化。
丧就是丧,并不值得被美化和升华。我自己就挺丧的,但我不以此为荣。我知道丧让我失去了什么,而那些没死绝的欲望,又让我得到了什么。
我相信人生有不同的阶段,从一开始辗转反侧想要得到,到后来的看尽繁华云淡风轻。或者从一开始对什么都毫无兴趣,到后来发现了为之投注一生的事业,奉献余生。
人的心态变化,观念变化,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现在这么多还不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说自己看破红尘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
你是真的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了,还是因为无能为力所以“算了”?
得不到的就说不想要了,无力控制就说其实没关系,没能力就说不强求,说得多了好像就能骗过自己。
然而那些大范围的月经式的焦虑,每个月一篇的以“二十多岁”“北上广”开头的爆文,为什么能够刷屏?
原因很简单,这些“佛系”的少年,六根未净,出家也要还俗的。
十七岁那年,我非常丧,看《红楼梦》看入魔了。觉得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浮生一场大梦。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没有意义。所以不思进取,觉得一切随缘吧,命运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
但是我的语文老师吐槽我:“十七岁?我还以为你七十一呢。一本《红楼梦》就把你看成这样了?”
他后来跟我说,佛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是绝我不绝世。在成绩册上他留言道:“命运给我们的不是失望之杯,而是希望之酒。”
事实证明,老师说得对。我十七岁时那些所谓的看破红尘,隐居山林,都是假的。
空有一堆道理,自己并没有一头扎进红尘里去体验,这样无根无基的三观是禁不起任何考验的。
人生就像过桥,走过了一座桥,才能踏上下一座桥。你远远一看:“切,下一座桥不就那样吗?我已经知道了,没必要走过去了。”
你说反正最后还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干脆一开始就停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认知里,不去体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但是我想说,人生最初和最终的两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根本就是两种境界。
最初的认知就像是剥了壳的鸡蛋一样,看上去洁白无瑕,但是非常脆弱娇嫩。而最后经历了世间百态,磨砺之后得到的认知,就像八心八箭的钻石一样,是打磨切割之后的结果。
质地极坚硬,且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很多人25岁就以为自己死了,等到85岁要入土才发现自己还活着》。如果真的彻头彻尾的丧,丧到85岁,无欲无求到85岁,85岁的某天清晨,突然后悔自己年轻时没有追求过争取过什么,到时候真的就来不及了。
《奋斗》里,有一句台词:“每个人都只能年轻一次,这是人生最邪恶的地方。”
丧文化之中的我们,扪心自问,回首往事的时候,真的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真的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吗?
“佛系”美化不了什么。别糟蹋“佛”这个字。
正如乐大叔所说,佛教不是伤心者避世的归宿,而是一所大学,里面开的课程,教人智慧,教人慈悲。
从前上学时,老师们常说“在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情”,上学的时候就好好学习,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该玩的时候就好好玩。
该有朝气有野心的时候,选择了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最不该的。
回想前面的二十多年,我深刻地感觉到,促使我进步的,从来都不是什么岁月静好,也不是无欲无求。而是嫉妒,骄傲,攀比,野心,不服气,不甘心。
或许有一天我真的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但那一不是我玩不好,耍赖说不玩了,而是因为我玩腻了,觉得没什么新意思,所以歇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