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可以创造连接,也可以创造分离。语言还能创造什么?
人类出生前听觉就开始发育,能感受到外界的声音。出生后,我们的感官发展全面开启,不过这相对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有孩子的家长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带婴儿去打预防针,针打进去几秒钟之后才会哭,那个场面爸爸妈妈总是觉得又心疼又好笑。孩子是从接收到刺激,到反馈给神经再做出相应的反应,对婴儿来说是需要几秒钟的。孩子的视力在出生时能看20厘米左右的距离,只有黑白的辨识能力,对语言没有反馈,对语音语调有反馈。然后,我们从爸爸、妈妈的名次开始语言的学习,然后是动词(看、爬、走、哭)、量词(多、少)、形容词(开心、喜欢、害怕)这些具象和抽象的语言混合着逐渐理解事物。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小时候是全感官的接收信息,并且不止用头脑,还用身体来记忆的。在催眠中案主经常可以回忆起3岁前的事情,就是这个原因。
语言不断不断的丰富就开始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最初我们只是把看、听、闻、尝、触到的进行认知,逐渐我们开始把这些认知和情绪关联起来,然后把情绪和关系关联起来,因此我们不仅有了“感官认知”还又对这些现象进行“解读”。
这下问题就来了!这些解读是谁给的?
感官认知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还是基本一致的,一般只是程度的不同,比如同一个橙子每个人对酸的程度是不同的。但对于事物的解读却有着千差万别,这里有父母的个体因素、有大家庭和周边的环境因素、有社会文化因素等等。举个例子,一头牛在认知层面我们都基本一致,但文化的影响就会让印度人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看见牛、认识牛是“感官认知”,牛是神圣的就是“解读”。这就是我们融入家庭、社会的过程,我们在解读上是一致的,我们就是一群人。(对事物的解读是文化形成和传承的方式,也是企业文化形成和推广的重要方式。)
解读!就是我们的内在语言,将解读转变成与他人的交流就变成了外在语言。
“解读”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生存方式,对孩子来说没有解读就没办法建构思想,无法把世界的万物联系在一起,我们只有一堆的碎片认知。我们每天看到的新闻、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进行解读然后处理,那些我们觉得非常厉害的人不就是在看起来在习以为常的事物上给了我们更高维度的解读,所以让我们茅塞顿开吗?
但,解读也阻碍着我们每个人的发展,这是我们不易察觉的,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小李起床晚了,赶快穿衣起床,妻子做好了早餐等着他,看见小李出来温柔的说:吃早餐吧!小李非常生气,边收拾包边对妻子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叫我起床,我都要迟到了,哪有时间吃早餐!真是不知道轻重缓急。妻子一听也非常生气!回了一句:今天是周六,我怎么知道你要上班!每天半夜才回来,一句话都说不上,给你做早餐你还发脾气,今天是我们结婚一周年,你根本都不记得了,你不爱我,也根本不顾这个家!小李听了更是生气:我怎么就不爱你了?礼物早就买好了,这段时间项目特别关键,今天临时加班,我和老板还请了下午半天假,就是要回来陪你的,昨天那么晚了,我不想打扰你睡觉!说完就摔门出去了!
以上情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你能看出哪些是“感官认知”那些是“解读”吗?你能发现什么将两个人本该甜蜜的一天变成灾难吗?
明天我们来解读。
我是『寻路魔创学院』创始人李程。每天一条实践分享,欢迎留言,交流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