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几年以来读得最吃力,却收获最大的书。作者Daniel Kahneman是一名心理学家,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因为他对于人类思考和决策的研究,他的理论成为了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由此可见他的研究成就之高。书中用很多实验例子揭示了人思考判断的局限性,这些研究结果极大挑战了标准经济学倾向的以人类是理性的这一假设建立的模型。我们人类因拥有理性的思考而感到自豪,可是理性这种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近代文明的产物。我们很多的本能思考,都有悖经济学的理性思维。这本书是作者几十年研究的总结和集大成之作,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令人读完惊讶,平时却很难察觉的思维的“坑”。
全书一共五个部分:
1. 两个系统:直觉性的快速思考过程,系统1;逻辑思考,集中思考,慢速分析的思考过程,系统2。这两种系统并不兼容,这部分内容集中讨论了系统1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2. 启发法与以偏概全:人总是把可得的有限信息通过比喻和联想编成貌似合理的故事,而忽略基础概率,缺乏统计学思维。统计学思维要求把很多事情放在一起全面比较,但系统1做不到这一点。
3. 过度自信:我们对自认熟悉的事物确信不疑,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无知。我们总是高估确定性,低估偶然性,然而回顾以往却又很容易马后炮地对随机事件产生虚幻的确定感。
4. 决策:重点讨论人们做决策的依据和经济学原则的理性模式的差异。作者运用了思考双系统和前景理论提出新的看法。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决策时仍然受到以偏概全,孤立地看问题,过度自信,以及“窄框架”的影响,而且这些观察结果完全遵循系统1的特征。
5. 两个自我:除了思考的两个系统,人还有两个自我——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人在这两个自我中选择时,也并非理性。使体验更愉悦的事并不一定会让记忆更满足。这一问题引起了作者对人生、幸福的判定标准的思考。
一篇文章总结完所有的五个部分是不可能的,里面很多精彩的小章节随便拿一个出来都能写个长篇大论。所以我把每个部分挑些重点写一章,慢慢写,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
第一部分:两个系统
故事的两个主角
作者为了方便研究和沟通,把大脑的思考方式分成了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当然我们脑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分区,它只是一个比喻,为了让读者更容易记住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以便阐述书中后面的内容。
我们的大脑可以在一瞬间从一张有人脸的图片中判断某个人的人种,表情,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可能动机等等诸多复杂的信息,但同时,要我们心算17x24却要花很久的时间。这两种情况分别对应了大脑处理问题的两种模式,即作者提出的双系统。
— 系统1自主快速地运行,只需要少量精力,甚至无需努力和自我意识。
— 系统2把注意力分配给耗精力的脑力活动,引入复杂的分析过程。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主观能动,决策,以及专注相关联。
可见,系统1是自发的,经验性的,轻松的状态,类似大脑在后台处理完了信息而完全不需要你主动调用注意力。比如在空荡荡的马路上开车,在别人说话的语气中察觉到敌意,填写成语“马到__功”,或者是钢琴大师弹一首曲子,象棋高手判断一步妙棋,这些已经通过人们无数次重复动作而习得的经验和技能都是系统1的运作。而需要系统2出马的情形一般是回忆某个不熟悉的知识,在人群中寻找一个特定的人,背诵电话号码等等。
系统2无法同时处理多个复杂的事情,比如一边背电话号码一边算二位数乘法。系统2特别耗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系统1占主导地位,系统2是配角。这本身是一种优势,但很多时候系统2是很懒的,而系统1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直接绕过系统2对信息做了快速的处理,它做的判断很可能是不理性的,然而这一切发生的太快,你自己都感觉不到!细思极恐,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这种思维陷阱,不了解这些坑的话自己都不知道犯了哪些错。
认知放松
我们大脑的本能就是,能少思考就少思考,能省心就省心,怎么简单怎么来。系统2真的很懒,很多问题都丢给系统1去做。书中给出了一个经典的例子。下面这个问题,凭直觉给个答案:
一个球拍和一个球共计1.10美元。
球拍比球贵1美元。
球多少钱?
你的系统1是不是一秒钟就给出了球是0.1美元这个答案?再调用系统2仔细考虑之后会发现它的答案是错的。很多时候系统1编了一个故事,而系统2也相信了。
书中提出了认知放松这一状态,它经常在心情愉悦,大脑放松的时候发生:
认知放松的时候是系统1做主导。而你在紧张,集中注意力时,更可能谨慎,多疑,这是更多的是系统2在运作,但你的直觉和创造力较平时会下降。这个和《学会如何学习》中的集中思维VS发散思维有关联之处。怎么合理轮流运用它们,在心情好的时候做谨慎的决定,在过渡紧张的时候放松身心用直觉行事,都是需要刻意磨练的。
“看见”因果关系
系统1除了善于给出肤浅的直觉性答案,它还善于给随机事件的发生找理由,以便得到貌似合理的解释使大脑达到认知放松的状态。如Nassim Taleb的《黑天鹅》一书中举出的例子:
萨达姆 · 侯赛因在伊拉克的藏身处被捕的那天,债券价格就开始上涨。早晨时,投资者显然想投资更安全的资产,而且《彭博新闻社》打出了这样的头条:美国国债上涨,萨达姆被捕不会遏制住恐怖主义。半个小时后,债券价格下跌,标题被修改为:美国国债下跌,萨达姆被捕刺激风险资产。
影响市场变动的因素太多,但是人们就是喜欢虚构因果关系,然后把那天发生的大事加到这个因果关系中。另外一个例子,研究人员让参与实验的人读下面的句子:
在纽约拥挤的大街上逛了一天,欣赏完美景后,简(Jane)发现自己的钱包丢了。
研究人员发现当读者回忆这个句子的时候,认为“扒手”这个词比“景色”与该句子联系更紧密,尽管前一个词根本没有出现在句子中。系统1的联想机制和连贯性叙事原则让我以偏概全地看问题。事实上简丢钱包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读者仅仅因为对纽约拥挤的街道的印象就把丢钱包的原因指向了扒手。
眼见为实
看到什么就觉得它真的就是什么。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得到少量的信息后就直接给出结论,跳过全面分析的过程。系统1十分擅长构建一个连贯的故事。如下面的例子:“Mindik会是一个出色的领导吗?她既聪明又坚强。。。”你的大脑很快就给出肯定的答案。如果这个句子接下来是“腐败”和“无情”呢?
在系统1里,第一印象产生的光环效应发生的如此迅速而自然,导致很多时候懒惰的系统2对此都是认同的。当然系统2是可以做到更加系统谨慎地寻找更多证据来做一些重要的决定的,但是,系统1对重要决定的影响甚至更大,因为它一直在后台运行,无法关闭。
再来看一个光环效应的例子,下面两个人你认为他们品格怎么样?
Allen: 聪明、勤奋、冲动、爱挑剔、固执、嫉妒心强
Ben: 嫉妒心强、固执、爱挑剔、冲动、勤奋、聪明
两个人的特点都是一样的,只是描述的顺序不同,就足以让多数人更喜欢Allen。
眼见为实的心理让人们对掌握的信息过于自信,产生框架效应,忽略基础比率。这些都是使人达到认知放松的本能动作。
替换问题
在你的思维活动中,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你很少被问题难倒。像17x24=?这样无法立即给出答案的情况并不常见。大脑的正常状态是,对几乎所有的事情,你都会给予个人的直觉和观点。你在还不够了解一个人时就开始喜欢或讨厌他、你毫无理由地相信或不相信一个陌生人、你没有做过分析却觉得一家公司必然会成功,等等。你总是对问题有自己的答案,不管你是否真的理解这个问题,或答案是否解释得通。
对于有难度的问题,系统1会找一个和自己经验相关的更容易的问题来作答。作者把这种用简单的问题去替换难的问题的做法叫“替代”,并且采用了以下术语去举例:
— 目标问题(target question),即你想做出的评估
— 启发式问题(heuristic question),即你替换原来问题的更简单问题。
启发这一术语的定义是指一个给困难的问题寻找合适但通常不完美的答案的思维过程。这一核心术语在全书多次被提到。
几个替换问题的例子:
目标问题(target question) >>启发式问题(heuristic question)
你愿意为拯救一个濒危物种捐多少钱? >>当我想到垂死的海豚时情绪反应有多大?
你最近对人生满意吗? >>我现在心情如何?
今后的六个月里总统的民意支持度会如何? >>总统现在有多受欢迎?
欺骗老人的理财顾问应该收到何种惩罚? >>想到金融骗子,我会有多生气?
这位参选的女士能在政途上走多远? >>这个女士看起来像政治赢家吗?
又是为了达到认知放松,系统1的思维惯性使懒惰的系统2摆脱了很多繁重的工作,快速找到难题的答案。启发法有时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判断错误。
一项对德国学生做过的调查堪称替代问题的经典案例之一。这些年轻人完成的调查包括下面两个问题:
你最近觉得幸福吗?
你上个月有多少次约会?
实验人员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很感兴趣。那些有很多次约会的学生会比那些约会次数少的人更幸福吗?令人惊讶的是,结果并非如此,两个答案的相关性几乎为零。显然,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约会的次数不是评估幸福指数的标准。
另外一组学生也看到了同样的两个问题,但是顺序相反:
你上个月有多少次约会?
你最近觉得幸福吗?
这一次的结果完全不同。在这种顺序下,约会次数和幸福感的相关性达到了心理测试的最高水平。替代作用使第一个问题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总结:系统1的特点
— 生成第一印象、感觉、倾向;在系统2的支持下它们会变成信念、态度和意图
— 自主且快速地运行,只需少许或者零努力,且没有自我控制的意识。
— 当探测到特定模式时,能接受系统2的编控来调用注意力
— 在足够的训练后,能执行熟练的回应,产生娴熟的直觉
— 为联想记忆激发的想法创造一个连贯的形式
— 将认知放松与真相错觉、愉悦感及放松警惕联系起来
— 区分出反常的事物
— 推断和虚构因果关系
— 忽略歧义,抑制怀疑
— 以偏概全地相信和确认
— 夸大情感一致性(光环效应)
— 专注当前的证据而忽视隐藏的证据(眼见为实)
— 生成有限的基本估测
— represent sets by norms and prototypes, does not integrate (不会翻译)
— 跨单位尺度地对强度进行匹配(matches intensities across scales)(例如上面替换问题的例子中将捐款数额与情绪强度进行匹配)
— 比有意做的估算更多(computes more than intended)
— 有时用更简单的问题去替换难的问题(启发法)
— 对变化(changes)的感知比对状态(states)的感知更敏锐(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 过于看重低概率事件*
— 对数量的敏感度递减(心理物理学)*
— 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 用孤立的窄视角看待某些决策,而不与其他决策结合起来总体评估*
*标注的内容在书中第四部分详述
人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性”。即便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经济学家,也很容易掉进以上的思维陷阱。有的经济学家在做重要的思考和决策时,会过一遍“查漏补缺”的思维误区清单,以便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并不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愚昧的,相反,系统1是一个十分复杂,高效,现有计算机无法模拟的运作方式,它能帮助人们轻松地完成绝大部分工作。而作者想给读者呈现的是它的局限性,让读者意识到什么时候系统1帮你做了决定,什么时候系统2应该介入;什么时候要跟着感觉走,什么时候要调用元认知能力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