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到底怎么界定?目前没有非常统一的概念。但是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主观性、积极性和全面性。
一、主观感受
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来自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是作为影响体验的潜在因素。
如此说来,那么心理健康的程度更多的是当事人本人的主观体验,除非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重大的问题,才可以用心理疾病的相关手段进行干预。就是说作为有自知力、有自控力的人,那么其心理健康程度应该关注其主观感受和判断。例如:一个人衣食无忧、吃穿不愁,但他感觉自己不幸福。我们就不能够替代他的主观感受说:你的物质条件已经很好了,你肯定是幸福的,你不能不幸福。这个不幸福的感觉是他个人的主观体验,这是他自身的感受,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并且可能影响到他的心态、影响到他的生活。
二、自尊的力量
心理健康的核心内涵是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或者自我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和态度。自尊与心理健康各方面的测量指标都有着高相关度。
虽然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的提及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这些概念;但是,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看到自尊与自卑的对立以及自尊的力量。
看到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有点庸人自扰的感觉。当一些人为一些事情纠结时、过分关注他人的态度、过分在意他人对其的评价时,往往就是其不够自信的时候,往往就是其有些自卑的时候。当人的行为心态不由自己决定,而由他人的观点、判断和态度决定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心理很健康和成熟的人。
当一个拥有自尊的人,做人做事时,他不会以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而会以自身的价值观和做事做人的原则去执行。这样的行动更有力量,这样的心态会更加阳光。
三、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关系
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不仅有积极的情绪情感,也有消极的情绪情感。但是,两者彼此相互独立,可以同时存在。一方的增加或者减少并不意味着另一方的减少或者增加。
这意味着当一个人的消极情绪情感比较显著时,我们可以激发其积极的情绪情感;但是其积极情绪情感并不能够替代或抵消掉他原本的消极情绪情感。例如一个人的亲人去世了,他处于很悲伤的状态,我们可以让他感受到身边的人和事的温暖、友情、爱情等等。但是他亲人去世的这种缺憾和痛苦,这样的一些负面情绪情感并不会因此减少或者消失。
所以在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情绪情感的时候,我们也要能够接受消极情绪情感的存在。
行文至此,我突然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罢,对人对事也罢,我们应该用更加宽厚和平等的方式去面对。不要越俎代庖,而应该用平等、接纳、包容的方式去理解和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