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110字,阅读大约需3分钟)
这个月,倒数第二次大型考试,联考。考情节的作用,答题无非就是从结构对全文的影响,情节本身的内容,以及小说几个要素“人物、主题”等的影响去展开。
题目不新,中规中矩。不过答案,展示了一个很糟糕的答题意识。
我们看看分数6分。答案既然分成三点,每一点两分。观点一分,分析一分。
以第一点为例。
先看“展示了日本鬼子的狡诈与凶残。”
这是正确的观点,可以得到1分。只是这个观点同时包含了“狡诈”和“凶残”两个元素。这里的分值只有1分。语文的改卷并不存在0.5分。所以,并不需要同时回答出两个来,而是两者取其一即可。
同样的道理,下面的分析,自然就无需再分别分析两者在文中的表现。这样,就省略了一半的书写时间和精力。一般而言,每回答一点,都是只表述一个观点足以。有些时候,学生可能把本来可以分成两点作答的,合成了一点。当然也可以。
只不过,在这一道题目上,狡诈与凶残,都同时指向日军的形象,是同一层面的内容,也不能覆盖其他结构和人物形象层面,所以只能取得1分。
其次,我们看观点后面的分析。
“分析”是指结合文本的信息,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里,以狡诈为例,那就是说明文本里面有哪些地方是体现了敌人的狡诈即可。
给出来的参考答案,确实说明了敌人的狡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1分啊。换句话来说,只要你答出了一些相关的内容,点到即止,就足以拿到这个小小的1分。并不需要详细、具体、完整。更加不需要再次点明“体现了他们的狡诈”。
所以,这第一点的答案就可以表达为
①揭露了日军的狡诈。日军利用马区长的身份,引诱更多抗日民众上钩。
同样,第二点的答案,可以表达为
②交代了秋葵不让“我”晒太阳的原因。秋葵担心“我”的安全因此不放“我”离开。
第三点的答案,可以表达为
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马区长的被遇害,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残酷。
这样,完整的答案就可以表述为
1.揭露了日军的狡诈。日军利用马区长的身份,引诱更多抗日民众上钩。②交代了秋葵不让“我”晒太阳的原因。秋葵担心“我”的安全因此不放“我”离开。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马区长的被遇害,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残酷。
这个答案加上标点,大概90字。而参考答案,则大概是180字。一道的主观题,多写90字,跟少写90字,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做语文老师的,不能仅仅是告诉学生仔细阅读题目,从题目当中读出答题的方向,还需要结合题目仔细揣摩分数,明确答题的框架这个“度”去到哪里。否则,就会出现要求分析文本,有的学生拿三个例子,近百字,最终拿了1分。有的学生用十来个字,轻松拿走1分。
学生常常反映,作答的时候,写不完。一方面,试题的阅读量越来越多这是必然要面临的事实。另一方面,学生能不能仔细读题读分,清晰、精准答题,也是一个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