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教给我的顶级思维,厉害的人都在向内归因

从富爸爸的话中,我学到了真理和智慧。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学会了专注于我所能控制的:我自己。如果事情必须改变,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我自己

当小罗伯特感觉遭到了“不公”对待的时候,他找到了富爸爸进行谈判

富爸爸告诉他:“你最好改变一下观点,停止责备我,不要认为是我的问题,如果你认为是我的问题,你就会想改变我;如果你认为问题在你那儿,你就会改变自己,学习一些东西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大部分人认为世界上除了自己外,其他人都应该改变。让我告诉你吧,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更容易。”

过去我也和小罗伯特一样经常抱怨环境,抱怨人、抱怨事,习惯性逃避,总是觉得都是别人的问题,要么就是环境的问题

殊不知这样的思维让我无论做什么都不顺,举步维艰,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自我怀疑的内耗当中,实际上这是一种向外归因的思维

都说当局者迷,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是哪里出了问题。直到我在《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中读到上面这段对话,我才猛然醒悟

原来过去一直是自己思维的局限,导致了我在行为上的变形

总是把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是不会有成长的,因为你觉得问题都在别人身上,你自然也就不会想着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

但如果我们都学会向内归因,情况会完全不一样。你更多的会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人和事来给自己制造问题

释迦牟尼的第二支箭:

这让我想到释迦牟尼的第二支箭,当一个人被一支箭射中的时候,他其实被两支箭射中。第一支就是那支物理意义上的箭,这支箭带来皮肉痛感

而第二支箭则是心理意义上的,其源于你想要回避痛苦的期望,跟无法回避痛苦的现实之间的无奈落差带来的“二阶”痛苦(为什么偏偏是我被射中了呢?真郁闷啊!)

而这个二阶痛苦才是真正狠的那支箭。其实不仅仅是第二支箭,现实中往往伴随着第三支箭、第四支箭…一个负面情绪会引发情绪系统的雪崩。

痛是不可避免的,但苦是你自己选的。情绪的失控自然也会降低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时候里面讲了关注圈与影响圈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可以被掌控的部分我们可以把它圈成较小的“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相反,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的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

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的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充满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和控制外部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我们自己

有一次,我无意间看到视频号有个讲认知的企业主,他说在他20多岁的时候有两段创业经历,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合伙人

第一个是大学时候的合伙人,是个女孩,很有奋斗精神,遇到任何的挑战或失败都是向内归因

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好,下次怎么样能做的更好,毕业后因为选择方向不同就分开了

但毕业后没几年,借着当时公众号的崛起,做成了一家非常知名的新媒体广告公司,后来越做越好,差一点就上市,早就实现了财务独立

之后的她同时把几个产业经营的都很好,还经常做很多公益演讲,想帮助更多和她一样出生的人改变命运

第二个是他25岁创业时候找的合伙人,当时从事的项目是在线教育,因为融资需要,需要一个背景相对亮眼,行业经验丰富的合伙人

他找到行业内一家不小的公司,在考察了大半年后,挖了这家公司分公司的CEO,但这个人在行事风格上都是向外归因

遇到任何问题和挑战的时候,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去怪销售、怪产品、甚至在融资被拒之后怪投资人

后来这位合伙人心态发生变化,在公司内部搞破坏,企业也在内耗中解散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有意识,我们是否产生了消极畏难的情绪,这种情绪从何而来,为什么产生?

解决了情绪问题之后,开始思考:我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富爸爸之前教过我的关于语言的力量《富爸爸穷爸爸》:人的言语会对他的思维和行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如果能多问一句:我还可以怎么做?

这时候我们的思维就会被打开,那接下来我们的行为就会围绕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展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这一思维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度过了很多的难关,思维也越发的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变强

甚至在遇到一些挑战的时候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兴奋感,仿佛内心的斗志被唤醒

后来我把这一条写进了我为人处世的信条当中,它能让我快速的成长,越来越厉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