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遇见小媛,一名热爱文字与读书的情感创作者,希望能带给你温暖,也欢迎你把自己的故事说给我听!
错过上篇文章的读者,可以点击蓝色标题继续阅读。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些博主,分享自己读书变现的故事。
自己立马就被吸引进去了。
通过自己的了解以及博主的自述,我发现:这些博主的学历虽然不高,但是,却有很强的文化素养。
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读书,并且输出自己的观点。
他们从低水平的收入,通过读书分享,实现了经济自由。
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梦想。
但是,却很少人能够像他们一样坚持读书,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正如一句所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诚然,书籍给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世界的美好。
正因如此,读书与不读书,也都有着不同的人生。
1、不吃读书的苦,就要遭受生活的苦
有人觉得读书很苦,可是,真的很苦吗?
我想未必。
有一句话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深以为然,不读书的人会嘲笑读书的人“书呆子”,但是,读书的人却不会嘲笑不读书的人没有文化。
这就是差异,也是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
因此,不要说这个世界太复杂,复杂的是人心罢了。
之前,有不少新闻报道过,说是有比较有“个性”的考生,在考场上交白卷,更有甚者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批判教育现状。
可是,他们确实让大众记住了他们,但是,分数出来后的结局,却让他们只能在流水线的工作上挣扎。
后来,有记者采访过当事人,问其后悔吗?
对方说,后悔。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一定会好好读书。
毕竟,在这个社会,累一点的工作谁也不想做,但前提是你有能力摆脱自身提交的束缚。
人生在世,不要追求短期快乐,长期的发展,才值得期待。
2、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同的人生
有一句话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有且只有一种人生”
诚然如此。
很多问题,书中可以给我们答案,包括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困惑,只要你能落到实处,便能走出困境。
可是,道理大家都懂,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热播剧《人世间》中,大家看到的是忠厚老实的周秉昆,以及为人正派的周秉义和自私自利的周蓉。
可是,这样的标签贴在三个人身上,真的合适吗?
如果从剧情设定的人设来看,没什么不妥,但是,从三人的命运来看,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分析。
从读书的经历,给三人造成的人生影响来看,周秉昆确实过得没哥哥姐姐好。
周秉义和周荣考上北京大学,一个投入到人民事业,一个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了教授。
而周秉昆却只能留在光字片,带着一家老小谋生存。
后来,更是因为过失杀人而锒铛入狱。
试想:如果能够多读点书,做人做事也不至于以冲动和情感为导向。
所以,不要忽略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你的选择,也就是你未来的人生。
总有人觉得有人走上人生巅峰,就是运气好。
可是,哪里来的那么多侥幸,如果我们的困境,只是时运不佳,那么,为什么别人就能很快走出来呢?
读书带给人的思考,从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凡事莫埋怨,自省就知道。
3、读书,也是对自我困境的救赎
前些天,为了写影评,便看完了的《肖申克的救赎》。
后来,就突然感觉:人,还是要多读书。
不然,你觉得安迪能顺利逃出来,真的就是他运气好,遇上监狱墙壁质地差的结果吗?
当然不是。
首先,安迪是一个银行家,他精通金融知识,能迅速取得警员和典狱长的信任,为他越狱之后的物质生活埋下伏笔;
其次,他对希望和自由有着强烈的信仰,所以,他每年坚持写信争取资金建立图书馆;
最后,他把图书和知识当成自己精神的养料,在他阅读大量有关地质和气象的书籍后,他计算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借助雷电敲破下水道,最终逃脱。
不得不说,这种自救的方式很完美,同时,也让人觉得“读书真的太有用了。”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写道:“所有随风而逝的都属于昨天,所有历经风雨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的。”
这正是安迪的真实写照。
随风而逝的是他在监狱中的回忆,留下来的是他对人生的智慧。
记住:多读一点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小媛寄语:时光匆匆,生活的节奏也变得很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很少有时间去读完一本好书。又或者说,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
其实,很难行动,还不是因为自己不想改变?
但凡我们自己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或者是当作是我们生活一部分的事情,我们都会去做。
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到点了我们就做出反应。
所以,为什么要把读书排除在外呢?
如果可以,希望你我都能捧一本书,在周末闲暇之余,让自己静心阅读。
共勉!
话题:你觉得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生,有什么差别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和转发。关注我,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精彩内容!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