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真的是这样吗?【Day 1065】2025-09-08

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好奇:一个人,究竟是不是可以被“看透”的?

父母想知道,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公司想知道,员工能不能尽职尽责;恋爱时,我们更想知道:眼前这个人,是不是值得托付终身?

于是我们忍不住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把一个人身上稳定的特性总结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星座、性格测试总能吸引眼球。哪怕朋友圈里冒出来一条“测测你最像金庸笔下哪个人物”,我们也忍不住想点进去。

这背后有个潜在的假设:每个人都一定有一份稳定的性格特质。老话也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问题是:这句话真的是科学吗?还是只是我们习惯性的一种偏见?

心理学家当然不会满足于直觉,他们要用数据来回答。最常见的方法叫“追踪研究”——今天测一次,几年后再测一次,看一个人的特质是不是还保持一致。

研究结果很有意思。人格确实有稳定性,但稳定的程度会随着年龄不同而变化。小时候,变化比较大,像3岁到21岁之间,相关性只有0.5,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会变。但随着年纪增长,这种稳定性越来越高,到了50岁以后,可以达到0.76,基本上定型。

换句话说,小时候像泥巴,还能捏一捏;年纪大了就像石头,很难再改。所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说的是成年之后。

那么,心理学家是怎么测量人格的?最早,人们总喜欢把人分类型:四种气质、十二星座、MBTI的16型人格。

这些分类当然有趣,但有一个致命问题:全世界70亿人,怎么可能靠几个分类就装得下?即便一个类型里细分再细,内部的多样性也大到天文数字。

所以后来心理学家换了思路:别管你属于哪类,而是看你在哪些特质上得分高。就像拼乐高,每个人都是一组不同的组合。

经过统计学的提炼,后来发展出了“大五人格”模型: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这五个维度,就像坐标轴一样,能大致勾勒出一个人性格的轮廓。

那么,有了这些特质,我们能预测一个人的未来吗?答案是:能,但别抱太大期望。

研究发现,人格对单次行为的解释力只有10%左右。什么意思?就是你脾气再温和,遇到特定情境还是可能发火;你在家里是“熊孩子”,在幼儿园却乖乖吃饭。说明情境对行为的影响,远远大过性格。

但人格的预测力体现在“长期规律”。比如,一个尽责性很高的人,大概率工作完成质量更好;一个神经质偏高的人,长期压力下可能更容易焦虑。这类趋势性判断有用,但不能变成“科学算命”。

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人格确实有稳定性,但稳定≠一成不变。它就像是河床的形状,决定了水流的方向,但具体一天的浪花怎么拍岸,还要看风、看雨、看当下的环境。

这也提醒我们两个重要的洞察:别急着用人格标签去框死别人,尤其是“受害者人格”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二次伤害。

了解人格,不是为了给命运下定论,而是为了理解一个人整体的长期倾向。

人格像地基,它决定了大楼的形状,但每一层怎么装修,还得看后天。江山未必难移,但基调确实在慢慢稳定下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