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最出名的书当属《乡土中国》,通俗易懂,提炼出“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耳熟能详的概念。这说明,学术散文比较受大众欢迎。
学术著作里,成就最高的当属《江村经济》,费老的老师,著名的社会学家布·马林诺夫斯基都说“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即《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通常,学术著作读起来没有学术散文那般畅快。而费博士的《江村经济》,相比较现在有些许矫枉过正的、单板僵硬的“范式”语言,还是颇为生动有趣的。比如,“在孩子的幼年,就孩子来说,父亲只是母亲的一个助手,偶然还是他的玩伴”;“儿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安排并且服从父母的安排。谈论自己的婚姻,被认为是不适当的和羞耻的”。
全书以20世纪30年代江南一个村庄-开弦弓村的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来探讨中国农村,尤其是被卷进世界生产大体系后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提出进行社会改革的一些方法。全书的起点是挺小,只是江南的一个小村庄,可是立足点挺大,以解剖开弦弓村这一只小“麻雀”而见全中国的农村,以小见大,且最后的着眼点充满了爱国主义变革者的情怀。
这些都不重要,毕竟咱这点学识读起来还是有点吃力。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对妇女地位的论述。不得不说,生活在现代的女人们,确实幸运、幸福多了。
婚姻无自由,也就是一直被痛批的“包办婚姻”,婚姻与美好的爱情毫无关系。现在的人调侃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那个年代,婚姻连爱情坟墓的资格都算不上。婚姻只是为了“香火”的延续,“生孩子的期望先于婚姻。在农村中,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传宗接代”。
女性的社会功能地位,更多是生育和生产,“真正使丈夫的家接受一个妇女的,是那个孩子”,“妇女在生育了孩子之后,她的社会地位才得到完全的确认”。也就是“母凭子贵”。
常言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性不仅仅在夫家地位低,在娘家同样如此。在夫家,“没有人再能帮助她,她只能接受她的地位和处境”;在农闲时节可以回娘家,等待她的却是“她出嫁后回娘家,便成了客人”这种尴尬局面。
费孝通所观察到的中国传统妇女的生活,大抵如此。他也敏锐地发现,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工业化浪潮之中,妇女的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个蚕丝厂的女工因为丈夫没及时送伞给她,便在公众场所骂了她丈夫,并且男人悻悻不出声。在现在看来,这是一件极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意义非凡。“一个女孩的传统经济地位是依附于她的父亲或丈夫的”“现在挣工资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优惠,因为它对家庭预算有直接的贡献。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起了变化。在传统的观念中,丈夫是不伺候妻子的”。
现在的中国,“男女平等”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不断迈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之上,其已成为普世价值,并逐渐成为社会事实。
“婚恋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事,“包办婚姻”成为奇谈,实现大反转。
“母凭子贵”变成“子凭母贵”,母亲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子女才能拥有更好的成长资源。
回娘家成为了年轻已婚女性最期待的事。回到娘家,生活相当自由,敢懒,可以素面朝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十指不沾阳春水,可以享受到公主般的待遇。若是不习惯和公婆一起生活,不愿意面对无休止的婆媳战争,小两口还可以选择自己住,自得其乐。
从费博士到开弦弓村生活到现在,过去仅八十余载,相较于两千年农耕社会“三纲五常”的微调,不得不再次感慨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伟大。
《江村经济》这本书,“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
现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不比百年前的变化小。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就像刘慈欣说的那样“中国是一个充满着未来感的国度”,因为在短短三四十年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与我们童年的世界已经完成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这种变化还在加速发生着”。只是生活在其中的我们,缺少社会学家的敏感性,或者说,缺少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和一颗时刻进行观察及思考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