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600年悬案:建文帝如果逃离南京究竟是隐居东南还是西南?

巴蜀春秋之四十六

探索600年悬案:建文帝如果逃离南京究竟是隐居东南还是西南?

                       文  和运超

      明朝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原本人力财力都具有优势的建文帝朱允炆,最后不敌其叔父朱棣,被奇袭攻入南京城。关于这个年轻皇帝最终结局,600年来都是热门话题。尤其2010年7月,江苏南京还专门召开过“明建文帝国际学术研讨会”,苏、浙、闽、川、贵、滇、鲁、湘等各省提出许多实物和方志线索,指出建文帝逃出南京,到过的地方不下100处。

       建文帝究竟是朝东南出走还是朝西南隐藏,对照历史记载,他顺利逃生,平安终老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不妨检索推理一番。


影视剧中的建文帝朱允炆形象

      一、建文帝没有死于南京究竟有无依据

      建文帝朱允炆继承其祖父朱元璋登位时才二十一岁,第一年开始削藩,引起四叔燕王朱棣面上装疯装病,暗中秘密准备,最终起兵反抗,后面三年双方在河北、山东僵持作战,最终南京被偷袭攻入,建文帝朱允炆失败。

      燕王朱棣在起兵前夕上书朱允炆,痛斥身边的齐泰、黄子澄,以“靖难”之名起兵,从字面意思说是“清君侧”。齐泰、黄子澄建议朱允炆削藩只是方式不当的一种愚笨,本身说不上他们多坏故意挑拨叔侄关系,而朱棣显然也谈不上无辜,不过就是朱家内部的一次争夺罢了。

      朱棣曾经战功显赫,是镇守北边的重要藩王。不过在没有战事任命的情形下,藩王并不能领有军队,平时府上护卫顶多千人左右。所以朱棣以王府侍卫几百人先取得北平城防,无法大胆前进,因为就没有多少可用兵马。北平相邻有一些降服的,才开始朝河北、山东进发,与朝廷大军作战,虽然有一些胜利,但进攻也不占优势,朝廷方面可以不断增兵。

      朱棣去找十七弟宁王朱权,连哄带骗得到朵颜三卫的骑兵。这时北平遇到李景隆偷袭,燕王妃徐氏和长子朱高炽固守十分艰难,一旦被朝廷方面抄了后方,朱棣自然就是一败涂地。可惜李景隆确实无能,朱棣带朵颜兵大破李景隆,满以为此后一帆风顺,没想到进入山东地面却连遭铁铉、盛庸打败,还让心腹大将张玉战死。

      这时,朱棣听姚广孝得到密报,大军几乎都北上,南京方面十分空虚,朱棣毅然决定绕开山东,领轻骑直驱江边,关键时刻江防都督陈瑄带水师投降,朱棣顺利渡江,这才逆转乾坤。


影视剧中的明成祖朱棣形象

      一百多年以后,《明神宗实录》记载年轻的神宗与内阁首辅张居正谈掌故,皇帝还问:闻建文当时逃逸,果否?张居正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后云游四方,无人能知者。

      这一幕好像宋朝著名的斧声烛影,一直是众说纷纭。从官方史书记录看,的确存在不少蹊跷,让人怀疑真相另有玄机。首先,《明史·成祖本纪》对建文结局的原话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是一个有些矛盾,至少不能确定的含糊说法。

      其次,《建文帝纪》的说法也呼应:“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对比两篇本纪,都只说有尸体,但不能确定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且朱棣的本纪还先说明“帝不知所踪”,而建文本纪也言明有人让建文换装僧服逃走,然后指皇后的尸体为建文,其实都在暗示建文帝从南京逃走八成是事实,找到的尸体只是为了要给朱棣夺位成功一个下台阶的说法。

      所以,《明太宗实录》里,朱棣之后给朝鲜王的诏书就成当时官方结论的口气:“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朱棣处置完方孝孺等一干人后,匆匆忙忙派心腹太监郑和出海,《明史·郑和传》对下西洋的动机开宗明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显然建文帝逃跑的传闻是朝野遍布,沸沸扬扬,朱棣担心他真的跑远了,所以要派大队人马去把他找回来。

      建文帝朱允炆没有死在南京,显然不是多少年后的后人出于同情建文失败,不断制造的野史故事或“小说家言”,朱棣在位时期的行为举动的确就在印证这种流言蜚语。

      首先,《太宗实录》记载:“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这是正当礼节,也是把建文帝作为一个已死的皇帝对待,而通过《方孝儒传》等相关传记,建文帝的确下令焚烧宫殿,也有想死的意愿,但应该是被劝阻了。因为《明史》其他记载多次言明朱棣入宫搜查三日,找到的尸体又无法辨认,的确八成并非朱允炆的尸体。

      假如建文帝尸体属实,朱棣当时的礼葬就应该完成相应程序,可没准备陵寝将建文下葬就非常矛盾了,这是非常重要的疑点。因为将建文帝尸体下葬是礼葬的重要标志,也能对朱棣的继位有一种道义法统上的支持。正因为朱棣不敢确定建文尸体,害怕朱允炆活着在外动摇天下,那么将假尸体堂而皇之礼葬就让人笑掉大牙了。


福建发现疑似建文帝墓后立的塑像

      反过来,朱棣就宣称他才是继承老皇帝朱元璋的位子,翻脸把朱允炆定为不合法,即使建文还活着也被历史抹杀,将建文年号废除,彻底污蔑建文成了不合法的一代皇帝。这一系列处置恰恰让人猜疑,建文帝的确当时出逃在外,他能够对朱棣的龙椅产生莫大的威胁。

      其次,顺理成章的下一步行动,就是朱棣的确不断派人搜查建文下落,这也是历史事实。

      不仅郑和下西洋一件大事。还有明确奉命巡访建文帝的胡濙,他的职务是户科都给事中,实际负责人口户籍管理,对有嫌疑的人,只要胡濙稽查当地户籍比对,就可以设法寻到线索。所以他打着户部旗号,实际做着极秘密的特工任务,尽管他既不是锦衣卫也不是东厂。

      从朱棣登基开始,胡濙干这一件事整整长达二十年。其母亲去世,朱棣都以升官夺情,没有许他返乡守丧。永乐二十一年(1423)胡濙到宣府回复朱棣(当时北征塞外返回)。史书称:“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由于是密谈,史书没有记载胡濙和朱棣对话内容,“至是疑始释”一语,说明胡濙找到了建文帝下落或者可靠证据。也许是寻到尸体或可靠墓葬;也许的确出家为僧,表明不再贪恋皇位。从阴暗角度出发,也有可能被探访到下落被秘密除掉。

      另外《姚广孝传》也能与《胡濙传》互为证明。当朱棣听到风声,朱允炆削发为僧外逃,就把建文的主录僧溥洽关进监狱长达十五年,逼他供出建文下落。最终溥洽是姚广孝临终前求情才释放,正是永乐十五年。此间胡濙暂停三年,从十七年又再继续查访,到二十一年向朱棣回报。

      因此,各种官方史书记载的零碎消息,经过一番梳理整合,建文帝当时没有死,从南京逃走即便不是十成把握,但八成的概率是有的,只是最终没有透露究竟去了哪里。

    二、建文帝出逃东南的墓葬风波

福建宁德疑似建文帝墓,实际并不是

      2009年9月,《扬子晚报》曾报道 ,福建宁德金涵乡上金贝村在2008年发现一座古墓,被广泛宣传与建文帝有关,因为南京有关专家前往考察,一度认定这就是朱允炆的陵寝,此后福建广泛对外宣传,堂而皇之视为“建文帝陵”作为旅游项目打造了。

      另一方面,福建省文物局出于严谨,组织地方史志、明史、文物考古、文物鉴定等各方专家对古墓进一步考察论证,2009年9月发布消息,宁德上金贝古墓建造年代为元末明初,墓主人身份为僧人沧海珠,并非建文帝朱允炆,为热闹一年多的建文陵墓发现画下句号,再次留下悬案。

      这座福建墓的舍利塔碑文“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之前有人解释:“圆明”是“明朝和功德圆满”之意,是指朱元璋。“第三代”就是孙辈之意,与“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孙暗合”。“沧海”是暗喻神州一统的帝王心理。而“珠”正是俗家“墓主姓朱”的隐喻,专家认为这种猜谜式解释太牵强附会。

      “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实际指的是宋末元初的临济宗高僧印简,别号海云大师,早年居住在大都,是忽必烈的老师之一,名臣刘秉忠为子聪和尚时,正是海云的弟子。忽必烈的太子真金也是海云起的汉名,真金要算元朝唯一只有汉名,而没有蒙古名字的宗室成员。

      海云圆寂后,忽必烈御赐佛日圆明大师,这在《续灯存稿》、《五灯全书》、《补续高僧传》及《南宋元明禅林宝林》等史籍可以找到记载。而“沧海珠禅师”是墓主人的别名法号,证明这人是元朝帝师印简海云大师的第三代传人。

      另外,建文帝隐居东南方向影响最大的还是江苏境内。

      根据徐作生的研究推测,户科都给事中胡濙第一阶段搜寻十四年,没有什么确凿搜获。微妙的是永乐十七年到二十一年第二次搜寻,明确记载得到消息,方向正是江南一带。

      消息来源正与溥洽被姚广孝求情释放有关。溥洽被关押十五年,姚广孝临死前请求朱棣释放,终于得到同意。溥洽曾向姚广孝致谢,可能透露了情报。也许会有争议,既然溥洽十五年都没有泄露秘密,偏偏最后一刻动摇,还是让人觉得不像忠臣作风。当然,除非他也以为建文可能离开或去世。


苏州穹窿山是建文隐居东南的热门地点

      胡濙在江苏境内吴县一座寺庙寻到了建文帝,长时间监视或试探,要证明建文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所以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这时,胡濙才敢向朱棣回报。

      徐作生之所以推断江苏吴县,除了对姚广孝、溥洽、胡濙三人在永乐中期的连锁反应外,辅助背景是当时形势。胡濙是户部管理人员,各州府县,甚至每个村庄都有通辑逮捕可疑人员,即便逃出南京,在江南地区天罗地网下,按说建文帝及其随臣应该没有可能走得很远。

      还有一个辅佐证据。建文臣子中有一个史忠彬是江苏吴江黄溪村人(属于苏州市吴江区),他编过一本书《忠贤奇秘录》。据明代史学家谈迁考证,建文帝出亡之初曾住过史忠彬家。史忠彬的邻居同他有仇,就到官府告发,建文帝虽然逃脱,史忠彬却被捕下狱而死。从地理位置上看,吴江与吴县都属于今天苏州市,尤其太湖一带水路十分便捷。

      徐作生多年坚持东南说,而且认为建文帝虽然逃出来,东南环境形势严峻,其实他也没有活多久,在永乐时期就“中道崩殂”了。

      另一方面,多年来的西南说有没有合理的依据?是不是比东南说更让人信服?既然徐作生提到水路,其实南京最重要的条件——长江,直接可以通行西南,江面宽阔,完全能避开陆路搜捕,应该比东南水网的风险更为安全。

      朱允炆从水路逃走至少见于明末史学家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建文部分,他根据明代传闻详细写朱允炆如何离开南京,如何游历各地,只不过所记比较夸张,完全不似各处都有搜捕建文的样子,和皇帝微服游历的气度相差无几。

    三、建文帝到西南隐居有多少依据?

      依然是一种设想和推测,既然建文帝能从水路走,从长江江面朝西,逆流而上一直可到重庆登岸,甚至当年可以直接到成都。


蜀王朱椿历来与朱标朱允炆父子交好

      朱棣初入南京的时候,西南方面四川、贵州、云南与朱棣关系并不紧密。蜀王朱椿与原太子朱标的关系很好,与方孝孺的关系也非常好。朱椿请方孝孺在成都给世子讲学,正是朱允炆登基才将方孝孺召回南京。蜀王对受到不公的宋濂、蓝玉等大臣亲属都有救助,他对僧道也相当感兴趣,经常到巴蜀各地名山寺庙朝拜。

      以西南为退避后方,方孝孺在南京时曾经数次向朱允炆建议。孝孺曰:‘今城中劲兵二十万,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尚可以守。请下清野之令。……今天下惟蜀王不背朝廷,其地四塞。令决一死战,不利则收士幸蜀,万一可图也。’”《奉天靖难记》也记载:“方孝孺曰:……设有不利,即轻舸走蜀,收集士马,以为后举。’”

      建文朝臣多数都有川滇经历,不仅方孝孺、张紞、董伦几个“东宫旧臣”,包括陈迪、王绅,方孝孺门生林嘉猷、韩宜可、王景彰等,这些人都有川滇任职经历,加上四川蜀王、云南沐氏长期经营,西南地区完全可为建文充当有力庇护,甚至东山再起的资源。

   朱允炆如直接去成都投蜀王,毫无疑问太过招摇,但到蜀王地界,至少心理上觉得安全一些。如果推断建文帝的西南经历,相关迹象大致如下:

      第一,顺江而上先到重庆。朱允炆传说在重庆寺庙隐居一段时间,这家禅院为龙隐禅院,今磁器口宝轮寺,大约隐居到永乐中期,一说只五六年。

    永乐十四年(1416),就是胡濙暂停搜寻的那一年。蜀王朱椿做了一件很意外的大事,揭发同胞兄弟谷王朱橞有谋逆举动。朱橞是当年在南京与李景隆一起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的“功臣”之一,朱椿这一举动获得朱棣褒奖。但朱橞为何要如此?


建文帝曾在重庆磁器口宝轮寺隐居数年,然后去往云贵

      朱橞与朱标、朱允炆父子关系如何史书不明,但在永乐中期,他想要反对已经坐稳龙椅十多年的朱棣,动机何在?何况当初他是朱棣的功臣,简直匪夷所思。

      唯一合情理的解释就是他可能知道建文帝到西南,随着朱棣当皇帝对宗室藩王的压制,这个谷王被放在上谷北边,随时与塞外蒙古诸部打交道,这下回过味来,还是侄儿建文时代好啊。

      第二,建文避嫌入贵州。蜀王为自保举报同胞兄弟谷王,朱允炆为此心神不宁,决定离开四川。

      可能有两种考虑:一是避免受牵连或为蜀王带来灾祸,到更加偏远的云贵。当地土司众多,明朝风波对他们关系不大,尤其云南有沐英家族,沐英生前封爵西平侯,死后为“黔宁王”。后来沐家改为“黔国公”,虽一直在云南,但从封号可见威望影响遍及云贵。其二,朱允炆经过几年时间,一些忠心旧部逐渐聚集到巴蜀,的确试图接触云贵兵马,为扶持建文再起做了大量准备。

      胡濙前期到过云贵,却没有丝毫线索。正如胡濙最后才向朱棣回报,如果没有比较确实的结论,胡濙是不会轻易回报的,而且还严密封锁消息,所以没有线索流传。推测可能户部官员与军队卫所体系是没有什么交叉,加上建文还是僧侣身份,更不排除被人掩护,所以的确困难。到永乐十四年,谷王事发,胡濙暂时停止,可能有回到朝廷反映搜查方向的问题。

      距长顺县约40公里的白云寺,是建文帝在贵州留下行踪比较明显的一处。明朝后期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说;“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在白云山留诗十余首,其中一首云:“风尘一夕突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风返丹心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包括明末徐霞客的行踪,他生平旅行许多地方都有探秘建文帝行踪的意思,湖广、云贵、两广和闽浙。可能徐霞客一方面是单纯对建文传闻十分耿耿于怀,但另一方面当时明朝已到末路,徐霞客、谷应泰这些人士对当年建文的失败一直抱有惋惜,对时局的哀叹,更加愿意相信建文成功逃离,心底总有一种缅怀之情。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踪迹很详细,完全不像逃亡者

      其三,云南沐家对建文的态度。

      众所周知,朱元璋时期大多功臣没有善终,唯有一个功臣,终明朝200多年都拥有掌握一个行省的势力,这就是有朱元璋义子身份的勇将沐英及其子孙。沐英大朱标十岁,感情非常深。史书点明皇太子朱标死,沐英听到消息后吐血,一下就病重,仅两个来月就身亡,年仅四十八岁。不仅如此,沐英的儿子沐晟与朱允炆同样情比手足。

      沐晟是沐英的次子,哥哥沐春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就是朱标与沐英病故后袭封西平侯,在云南接替沐英领军,参与平定地方,在西南边军中建立威望,对沐家后来长久镇守西南起到很好的作用。沐春很快以征虏前将军头衔总督滇、黔、蜀三省兵马,拥有约三十万大军指挥权,威震西南。

      可惜,沐春到洪武三十一年也染病身亡,仅三十六岁。朱允炆才刚登基,他也视沐春如兄长,非常悲痛。而沐春无子,就让沐晟前往云南袭爵,接任军务。

      沐晟小沐春五岁,无独有偶,他也大建文帝近十岁。从小长在南京,与朱允炆从小玩大,简直是沐英与朱标的翻版。在朱棣起兵前,沐晟与胞弟沐昂被建文帝派到云南,按说以沐晟与建文帝的异姓骨肉关系,无论如何不至于对后来的遭遇不闻不问。

      事实上确有客观原因。沐晟初到云南接替父兄带兵,建文时削藩,云南有岷王朱楩不法,被囚禁。边兵不论对朝廷,还是对沐家都听从,建文当时没有诏命让沐晟勤王救驾,所以靖难期间,沐晟没有对建文帝的危难有举动。

      然而假如建文帝逃离南京以后,可能情况就有不一样。

      一方面史书显示,永乐前期,南边的行动频繁,沐晟长期领兵在外,军队显然都听从他指挥。但同时,朱棣还派出了张辅作为副手配合。张辅是朱棣最亲信猛将张玉的长子,张辅的确也是将才,但这一安排明显有弦外之音。而且朱棣继位以后释放了岷王朱楩继续在云南,也对沐晟阖府上下是时刻留意,也有掣肘的意思。

      另一方面,无论朝野都知道沐家对建文的态度,即便否定建文帝“逃生说”,也不能抹杀沐晟对建文遗臣的保护,最典型就是耿炳文后人。


福建打造建文帝陵成了乌龙事件

      耿炳文在与朱棣对战真定时败了一阵,但朱棣也没有进展。研究者推测,耿炳文可能死于败绩不久,他的三个儿子在永乐初被坐罪而死。但耿家其他子弟基本都投奔云南,因为沐晟的母亲正是耿炳文之妹,所以,耿氏后人大多后来在云南平安终老。

      这方面有沐晟后来所写《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证明,碑文所记耿琦是表兄,因为耿炳文的三个儿子均死,所以,耿琦自然是耿炳文从兄弟的后人。武宗正德时期嘉兴人郁衮的野史笔记《革朝遗忠录》已经明确记载:“相传建文君之奔也,晟使人护之。或时至西平侯第,然人亡有知者。”

      再如刘有年等官员都在云南落地生根,沐晟对一批建文臣子的收容也是朝野皆知的。朱棣深知沐晟兄弟对西南地区的安危,当时安南、占城等都不大安稳,同时云贵川三省都土司众多,不得不需要依靠沐家在西南的威望。

      朱棣花费较长时间稳固地位,对沐晟兄弟也投鼠忌器,为此,嫁常宁公主给沐晟的幼弟沐昕加以笼络。另外“命左都督袁宇往四川云南,整肃兵备,抚安军民,俟边境宁静,就镇守云南。”

      建文帝如果的确出逃成功,选择前往西南的可能性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四川方面有蜀王,云南方面有沐晟,双方都与朱标、朱允炆父子关系密切。

    四、假如建文到西南,为何没有东山再起?


    通过之前分析,如果认为建文帝朱允炆的确从南京逃生,到西南四川、云贵一带隐居是优先选择,的确西南具备不少保护他的条件,甚至还有可能联络一批旧臣和忠于他的重臣支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朱允炆在西南又没有做出什么具体行动,甚至在历史上还成了一个谜团?

    其实,之前对朱允炆西南行踪的推测描述,已经多少看到当时内心与环境的为难。


云南崇圣寺塔永镇山川照壁相传是沐英后人所书

    首先,朱允炆的确是仁厚之主,加上已经当和尚多年,心性可能更加成熟也的确淡泊了。尽管在永乐中期经过旧臣劝说,可能一时有过心动,但很快就冷静。如蜀王朱椿能够大义灭亲举报谷王朱橞,朱允炆自己又于心何忍?朱椿与朱棣也是叔父辈的兄弟,同样也会是骨肉相残。

    其次,朱允炆看到朱棣对西南地区的不断加强,包括沐晟兄弟的动静随时关系南边安危,假如让沐晟兄弟领军掀起一场大战,让西南各地动荡不安,这也难说是祸是福,对明朝社稷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朱允炆就算再没有军事头脑,以仁厚著称的建文帝这种大局观还是清醒的。

    第三,朱允炆和沐晟有无再会面,更像是一个谜。民间传说他们有会面,甚至还说建文长期都住在黔国公府邸,个人感觉可能性不大。

    沐晟在云南地位尊崇,相应的,可能一举一动也处于焦点,正如史书明确表示,当时沐晟不论领军还是镇守,都有人关注。朱允炆即使到云南,能受沐晟暗中保护,但两兄弟估计很难有机会重逢会面,所谓近在咫尺,却犹如天涯,在古代通信不便的情况下,这对图谋大事也很困难。

    第四,朱允炆确实军事才干不行,拥护他的旧臣虽不少,却没有军事人才,唯一有条件、有才华的沐晟无法亲自出马。当初据有南京和指挥全国的优势,建文帝都不敌他的四叔。如今流落西南,无法有效地推动西南各方资源整合,就有一些局部条件,想凭借朱允炆的才干再动刀兵,想想也是没多少胜算可以翻盘的,仅仅带来明朝又一波动荡不安,再尝一次痛苦的经历,朱允炆应该是冷静下来想通了,他何尝忍心愿意这样做?

    所以,笔者愿意相信,建文帝朱允炆经过多少年的反复思量,认清形势,确实放下执念,安心在西南山中某处终老了,的确脱胎换骨成为修行颇深的高僧大德了。

      2019年6月

本文为作者原创,若转载请署名出处,若盗文将追究责任,谢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39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2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916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9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30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1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34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5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02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3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90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21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7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8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82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