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清欢”呢?
如果把它当做一个定中结构的词组,那么字面上可以解释为“清淡的欢愉”。中心还是“欢愉”,不是无欲无求,并非不悲不喜,只是不要那么浓,那么重,浅一点,淡一点,是为“清”。
既然有“清欢”,那么似乎应该有“浊欢”。“清”是“清浅、清淡”,“浊”应当是“浓重、混浊”。这大抵与心内的欲望有关。
“清欢”应当是一种素朴的人生态度,不贪求,不苛求,并非我不要,而是我不要那么多,也不需要那么好,甚至可以说其实只想要那么一点点,一般般也就够了。世人疲惫不堪,皆因欲望贪婪,无法满足。“终朝只恨聚无多”,且非绫罗绸缎不穿,非山珍海味不食,非华厦美屋不居,非宝马奔驰不开……因而疲劳奔走。“人间至味是清欢”,即是说,在物质的享受上应当朴素。“薄酒可与忘忧”“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黄庭坚的这首诗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而一个人要能够对人生持素朴的态度,要能够在素朴中品味“清欢”,就必须要有丰富的心灵。因为内心丰富,梭罗才能在远离繁华大都市的瓦尔登湖旁,虽然住着最简陋的小木屋,喝着最寡淡的水,吃着最简单的食物,却依然能怡然自乐;因为内心丰富,颜回能够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虽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因为内心丰富,刘禹锡可以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不需“乱耳之丝竹”,不要“劳形之案牍”,只以“调素琴,阅金经”为乐……
唯有内心丰富,才能不以简单为单调,才能在素朴中感受清淡的欢愉。
一个以“清欢”为“人间至味”的人,还要有一种质素,那就是淡定。“生活高低起伏,重心从来不稳,甚至非常紧张”,若非淡定,定会易悲易喜,易嗔易怒,而这些皆是对生命的伤害。君不见,屈子朝堂受阻,放逐他乡,内心悲愤,泣泪江畔,投身江海;君不见,贾生满腹才华,满腔壮志,却遭诋毁,梁怀王堕马而死,贾生抑郁成疾,英年早逝。而苏子年少得志,名满京师,被誉为宰相之才,却因朋党之争频遭贬黜,一贬再贬,越贬越远,最远处可至海南荒芜之地。从高处落向低处,起起伏伏,苏子却能淡然处之。遇山登山,遇水游水,见花赏花,“雪沫乳花”亦香,“蓼茸蒿笋”味美。
正是因为心内有一份淡定和从容,才能于低处看见风景,在逆境中品味“清欢”。
“清欢”为什么这样好,古人说是“人间有味”,而今人觉得“有味”还不够,须是“人间至味”。“人间至味是清欢”,“清欢”之所以这样好,大抵是因为它不伤害生命吧。不仅不伤害生命,还能带来简单的快乐。
人生海海,浮浮沉沉,得失难料,但愿我们都能有一颗丰富的心灵,持一份素朴和淡定,在尘世间品“人间至味”,享“清欢”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