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我们介绍了《救猫咪》这本书中作者总结的十大类型,其实我个人理解,从电影诞生的那天起到现在为止,全世界总共有四五十万部电影,这还不包括电视剧,有无数的前辈在这条路上探索了多年,作者便是其中之一,他总结的十大类型,显然是无法囊括所有电影的,任何人都无法找到一个通用的法则,再说了,现在还有实验电影,艺术电影这些先锋的影片,从结构到叙事,从内容到形式,无时无刻都在被打破和推陈出新。
但是我仍然觉得,在编剧生涯的初期,有这样的一个规则和理论作指导,就像是你在赶路的时候有一个路标指引你一样,当你把这条路走了很多遍,地图已经烙印在心中之后,你完全可以尝试换换路子,但是,在刚踏上这条路的时候,看着指路牌走路,惠比较有把握,比较保险。
好,我们接下来讲一下结构,当然这也是指路牌,你也可以打破。
现在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了,看看现在我们都会了什么?首先,我们知道要有一个好的创意,然后从创意生发出一句话梗概,我们对这个梗概(故事线)已经在前期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做了润色,我们已经把影片的类型和风格,基调定了下来,我们也看了很多同类型的参考片(对标影片)。我们找到了主角,并且对主角和角色分配都做了相应的设计,放大了主角的原始目标,以及主角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的冲突。
接下来呢?轮到结构了
关于结构的理论源远流长,三幕体,三一律,众多的理论,我们这里介绍作者给我们的结构,也就是【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
1.开场画面(第1页)
2.主题呈现(第5页)
3.铺垫(第1~10页)
4.推动(催化剂)(第12页)
5.争执(第12~25页)
6.第二幕衔接点(第25页)
7.B故事(第30页)
8.游戏(第30~35页)
9.中点(第55页)
10.坏蛋逼近(第55~75页)
11.一无所有(第75页)
12.灵魂黑夜(第75~85页)
13.第三幕衔接点(第85页)
14.结局(第85~110页)
15.终场画面(第110页)
具体的内容,下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