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辰变“落魄大叔”,全是他妈......害的?

《奋斗》华子

今天小编重温电视剧《奋斗》,看到里面潇洒帅气的“华子”,不经想起来去年看过的一档节目《我家那小子》中至今单身的40岁“油腻大叔”朱雨辰。其妈妈在节目中的“贤妻良母”言论,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朱妈妈那密不透风的控制和令人窒息的“疯狂”的爱。

“油腻大叔”朱雨辰

朱雨辰的妈妈已经72岁了,她为了不让儿子做饭,就背着东西跟着儿子跑剧组,儿子在哪儿拍戏,她就跟到哪儿;

因为不想看到儿子被打,她不许朱雨辰接古装戏和武打戏;

怕儿子上火,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给儿子榨果汁,每天凌晨4点起床给儿子熬梨汤;

甚至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她都知道,还都会干扰。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女方的一个举动,她就会极力阻止。

节目一播出,整个网络为之哗然,朱雨辰找不到女朋友果然是有原因的,这样一弄,谁还敢嫁给他啊!

被妈妈控制了39年的朱雨辰,曾经跟她大吵“你这样会把我搞死!”

他一直想逃离妈妈的掌控,从上海跑到北京上学,毕业后,又选择留在北京。

但,妈妈总会使用苦肉计:回家时,他发现妈妈总是在哭“我怎么这么没出息,儿子就这么离开我”。

这种密不透风的爱,就像是孩子的枷锁。

我把自己都给了你,你怎么能不听我的?你这辈子该怎么活应该由我来决定。

但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子女们都过得不太好。

朱雨辰对待爱情消极妥协,性格隐忍不自信,朱雨辰的姐姐觉得自己做不到母亲那样,“我负不了这个责任”,陷入了恐婚的状态。

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是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自我沉溺地为孩子付出一切,反而会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

以爱之名的控制是对孩子生活能力、思想的病态绞杀。

这种来自父母畸形的爱,不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成长,反而会压抑、扭曲他的世界观。

《少有人走的路》里说,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

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但也应尊重孩子成长的选择,无知的溺爱不是爱,是害。

在美国教育体系中,有一个著名的“二十码法则”。

这个法则的字面含义,是要求家长与孩子保持至少“二十码”的距离。

而这个法则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倡导父母不必时时处处围着孩子转,而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