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互联网、技术、消费、政策等各项环境指标变化,对市场带来的冲击以及对企业带来的新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这所有的一切“事”,都是人做的。因此,掌握了人才流动,就掌握了发展。
一个行业存在增量、存量、社会化等人才分类。
增量是指院校里的优秀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这叫作技能增量。还有一种是小白增量,也就是没有基础,跨行业走向这个行业的,当然小白增量适用的行业不多,因为有些行业技术特别具有含金量,小白增量很难能快速培养起来并胜任,一般小白增量都依赖强大的培训体系或流入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行业。
存量就是现有市场行业中存在的人才,这些人才一般都在竞品的企业里,当然,也会在其他的企业中。比如销售,无论做传统行业的,还是教育行业的,都是成熟的销售人员;如果是从事医疗行业这种专业性、针对性很强职业,比如说医生,那只能划分在同行业的存量人才里面。而存量人才又分为普通存量人才和优秀存量人才,普通存量人才就是技术刚刚达标,优秀存量人才就是行业中的高手了。
社会化指的是很多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没有从事本职工作,最后走向了其他行业,如果能调动他们,将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比如VIP KID,就调动了大量的北美社会资源,来当口语外教老师。
我们讲完人才分类,其实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不论你的企业怎么发展,你都离不开这几种人才。所以大家看一下,现在像华为这种高科技企业,都和高等院校合作,比如中科大、清华、北大等顶尖院校,锁定他的技术增量,就是这些院校毕业的技术增量人才,以后直接到企业里来。
同时还会开启挖人,高薪挖人,向整个行业要人才,向整个行业的存量人才发起信号,大招聘。
当然,也要想办法调动社会性人才。
这一切一切的行为,都是在做人才的再次流动和组建,就是在甲企业的人才,把他想办法弄到乙企业来,把即将要去甲企业的增量人才想办法弄到乙企业来,这就是人才流动。
无论你选择了什么行业,选择了哪个新的趋势,或者选择某一款新的产品,都不重要,反正你要经营企业,重要的是经营企业需要人来做事!无论是方法也好,内容也好,产品也好,运营也好,都需要人来做的,这个时候你必须思考行业人才的再次流动。
中国这两年经济增长比较缓慢,有各种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才问题。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是非常大的,把很多低端廉价劳动力变成了社会基础工种,比如农民工走向基建等。
这几年很多基础建设已经完成了,像廉价的劳动力和低技术的农民工已经无法胜任新的发展了;而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基础教育,虽然培养了很多高精尖人才,可是中等人才和基础技术人才还是没有培养起来的。看一看现在的中专院校和普通本科以及民办本科到底培养了什么样的人,大家就知道了。所以人才的红利已经出现断层,同时消费的红利也在逐渐消失,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农民工挣到钱了以后,回去建设了自己的家乡,买房子、买车子了。而现在需要的是中等人才和基础技术人才来建设国家,增速国家发展,让他们挣到钱,成为新的消费主力军,可是这一部分人还没有成长起来;没有成长起来就没有建设,没有建设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收益,没有收益就没有消费。
我们讲的这一连串的信息,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就很清楚,那就是谁掌握了行业人才流动,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
所以,很多校长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你经营的主体是否具有竞争性,也就是你经营的产品和课程是否能干过对手?你的竞争战略是需要你去思考的。
是避开竞争,直面竞争,还是阻断竞争,都是需要自己有这方面能力的。
如果你想干过对手,就要思考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完成目标,那就需要向整个行业要人才。一定要有向整个行业要人才的基础,也就是分配机制;更需要有向整个行业要人才的方法,也就是招聘团队;更要有向整个行业要人才的文化和向心力,那就是你的使命和愿景;
更要有向整个行业要人才的感召力,那就是你个人的领导力。
一方面想办法培养人,因为招普通人来培养相对来说廉价。一般小企业可能等不了这个人才的成长时间,但是,大企业是需要做的。
一方面要想办法向整个行业要人才,快速补充自己的人才梯队,抢占市场,增加竞争性和执行性。
一方面要想办法阻断院校生,也就是技术增量,让他源源不断地走进自己的企业。
在最后重复一下,谁掌握了行业人才流动,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基础和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