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是汪曾祺写的《端午的鸭蛋》片段。
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写了家乡高邮端午的风俗、双黄咸鸭蛋的吃法,还有孩子们如何挂鸭蛋络子和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等趣事。
看到这些,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过端午节的时刻,有一种重逢的惊喜。我不禁喜欢上了汪曾祺的文字,于是买了他的《人间有味》《人间草木》《人间邂逅》《人间值得》等书籍。
读汪曾祺的文字,感觉清新质朴,乐不可支,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他把普通的生活写得美而有趣,就像他常说的:“生活是很好玩的。”
他的笔下,有东南西北的美食,有狗尾巴草、爬山虎等寻常可爱的植物,有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让人看了觉得很有意思。
汪曾祺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还是美食家。
我觉得他更是一位生活家,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看到他的作品,会忍不住感叹:“这样生活真好!”
吃出寻常食物的美味
萝卜、豆腐、荠菜……这些我们日常吃的菜既普通又随处可见,味道也早存在脑海中。然而在汪曾祺的笔下,这些普通的菜仿佛会变身似的,有各种模样和味道,让你想再吃一次。
他写萝卜,写遍春夏秋冬、天南海北的萝卜。红色的萝卜味甜,紫萝卜肉白,青萝卜脆嫩,白萝卜水润、心里美萝卜赛梨。萝卜的做法有拌萝卜丝、拍水萝卜、烧小萝卜、白萝卜炖汤、泡萝卜等等。
他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他这一句话击中了我的内心。
小时候的物质虽不丰富,但是食物的味道自然淳朴清香,至今让人十分怀念。
在我小时候,奶奶经常把萝卜切成细丝,摊在簸箕上晒干,晒干的萝卜丝嚼起来就有甜味。奶奶还经常把萝卜切成长条,腌入泡菜坛子。
一段时间之后,把泡萝卜拿出来,淋上几滴麻油。麻油的香味和萝卜的酸味混在一起,吃起来很爽口。
豆腐是所有中国人都吃过的菜,汪曾祺竟用了4000多字描述它。他写了北京的老豆腐、豆腐脑、湖南的水豆腐、家乡的汪豆腐、四川豆花,还有豆腐干、臭豆腐、霉豆腐、豆腐乳、豆腐皮等等。
模样普通的豆腐,竟然有各种做法,最简便的是小葱拌豆腐,做得最多的是烧豆腐。他详细描写了麻婆豆腐、小炒豆腐、砂锅豆腐等做法,让人觉得这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份教人如何做菜的食谱。
他把豆腐写得如此美味,有空闲时一定要按照他的食谱去做一下这道菜。比如他说做麻婆豆腐必须麻辣烫,有五个要点,一是要油多,二是要用牛肉末,三是要用郫县豆瓣,四是用文火,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花椒末。
在《故乡的野菜》中,汪曾祺写了荠菜、枸杞头、蒌蒿、马齿苋等野菜。荠菜可以包春卷、做馄饨,也可以切碎和香菜一起浇匀麻油、酱醋凉拌,做个凉菜。
我们这里也常吃荠菜。在我学生时代的春天,爸爸妈妈常带着我和妹妹到田野边挖荠菜。挖了满满一篮子荠菜,我们就回家擀饺皮,包饺子。我最爱吃荠菜饺子,咬上一口,满口都是春天的清新味道。
汪曾祺说:“过去家乡人吃野菜是为了度过荒年,现在吃野菜是为了尝新。”确实如此,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可以吃的食物越来越多。而现在野菜的价格比普通的菜要高,许多人爱吃野菜,就是因为物以稀为贵。
寻常的食物换一种做法,就能吃出不一样的味道,带给你不一样的心情。
四方的食物都要尝尝
如果到一个新地方,你喜欢逛什么?也许是商场,也许是公园,但汪曾祺却与众不同,喜欢逛菜场。
他爱看活的鸡鸭,五颜六色的蔬菜瓜果。他写道:“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汪曾祺去过许多地方,品尝过哪些美食呢?他几次到内蒙古吃羊肉,觉得最好吃的是手把羊肉。整只羊在大锅里只煮45分钟,各人用刀割羊肉,然后蘸一点佐料吃。
他觉得羊肉特别鲜,有人问什么是“鲜”?汪曾祺的家乡认为,虾最能代表鲜味。
他的家乡有一道菜叫“炝虾”,汪曾祺特别爱吃。做法是用酒把虾醉死,盛于大盘中,覆盖大碗,然后掀开大碗,虾蹿得满桌,人们捉着吃,这个场面真是热闹。
我吃过几次炝虾。把刚醉死的虾蘸上一点姜、酱醋佐料,咬上一口,真是鲜嫩弹牙。
谈到美食,不能不提苏东坡。苏东坡是有名的美食家,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等各种菜品。苏东坡很喜欢吃河豚,他拼死吃河豚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一个餐馆老板邀请苏东坡吃河豚,希望他留下点诗词。苏东坡一声不吭地吃着河豚,一句话不说。老板心里嘀咕:“难道我做得不好吃?”突然,苏东坡说了一句;“值得去死!”意思是河豚太好吃了,就是死了也值得。
江阴的河豚品种多、颜色各异、脾气大,用小木棍一捅,河豚的肚子便鼓起来。它的肝脏、生殖腺和血有毒。汪曾祺在江阴读书时,同学曾约定请他吃一次河豚,却没有吃到,他一直深感遗憾。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自己何其幸运。我吃过一次河豚,其肉质鲜嫩细腻,汤极鲜美,真是让人难忘。
说到四川、湖南的食物,让人想到一个字——辣。汪曾祺写了一个特别爱吃辣椒的人,每天午饭只吃油炸辣椒,不吃任何菜。汪曾祺尝过他的辣椒,真是又辣又香。
他还写了有人不吃辣椒,到了四川吃饭就受不了。刚好我也是这种人,如果在外面吃饭,菜里的辣椒多了些,我的嘴巴周围都是热辣辣的。
山东人最爱吃大葱,葱长至半尺,微甜。山东人吃煎饼,锅盔必配大葱。北方人爱吃生葱、生蒜。汪曾祺说:“许多东西本来不吃,但吃吃就习惯了。”比如他原来不吃苦瓜,后来一个人请他吃饭,点了三个苦瓜做的菜,他也吃了。
汪曾祺写道:“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出去旅行,除了看风景就是品尝各地的美食。美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尽情品尝舌尖上的美味,才是不虚此行。
真挚动人的旧人旧事
汪曾祺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他家是地主家庭,家境殷实。他的家里有两三千亩田产,还开着两家药店和一家布店。
他三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多才多艺、精通书画,能画多个品种的菊花,会吹笙箫管笛、弹琵琶古琴。
他的父亲手巧心细,糊的蜈蚣风筝在麦田上空飞舞摆动,跟活的一样,用小片的玻璃粘成小船、小亭子等等。汪曾祺从四五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文学画,他说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成与看父亲作画有关。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的一些往事。我的父亲心灵手巧,会画画、雕刻,拉二胡、养花,做各种工艺品。父亲画的风景工笔画十分精致,他用石头雕刻出小桥、小亭子,放在假山的盆景中。
小时候,父亲为我和妹妹制作各种玩具。比如他把毛笔杆子锯成好多小段,用绳索串起来,做成几个小人。有的小人手里拿刀,有的拿着红缨枪。
农村的板凳有缝隙,几个小人的绳子穿过缝隙,只要拉一拉绳子,小人就开始打架,特别好玩。父亲还为我们做塑料花篮、钱包、风铃、小桔灯等等。
一个随和的父亲,必定与孩子的关系不错。汪曾祺的父亲常说:“我们是多年的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十几岁时便和父亲一起喝酒、抽烟,有时父亲还先为儿子点上火。汪曾祺17岁放暑假时在家写情书,父亲在旁边为他出主意。
在回忆旧人旧事时,汪曾祺写了幼稚园的王文英老师。王老师最宠爱汪曾祺,小朋友毕业合影时,王老师让他骑在一头木马上,别的小朋友坐着或蹲着。
多年以后,汪曾祺回故乡看望王老师,带回两盒北京的果脯,写了一首诗。其中“师恩母爱,岂能忘怀”,让王老师感动得哭了一个晚上。
我们可能会记得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一般不会记得幼儿园的老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汪曾祺是一个重师恩、心思细腻的人。
初中毕业后,汪曾祺离开家乡到江阴求学,后来考上西南联大。离开故乡40多年后,他重回故乡,探访高邮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众多人物都在他的脑海中,从未模糊。他对家乡、对人的情感依旧如昨。
妙趣横生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日寇侵华北平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办学条件和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茅屋和土坯房。可是在那里培养的人才,却比北大、清华、南开30年的人才还要多。为什么西南联大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一位作家回答“自由”。
汪曾祺就是冲着自由,到西南联大读书的。他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经常旷课。他晚上在图书馆看书一夜,白天睡觉。朱自清先生教学很认真,要求学生交读书笔记。汪曾祺不适应老缺课,朱自清对他的印象不好。
幸好多数的教授讲课和考核很随意。沈从文很喜欢汪曾祺,给他的作文打了全班最高分。
汪曾祺的业余生活丰富,他喜欢泡在茶馆里,一边喝茶一边看书。有钱时就下馆子吃饭,汽锅鸡、过油肘子、锅贴乌鱼、油淋鸡都吃了个遍。没钱就吃各种米线或到食堂吃饭。
他喜欢唱昆曲,在大槐树下吹笛子。也许正是这种自由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
别看汪曾祺描写的生活不错,事实上大部分时间物质条件十分艰苦,只是他的文章淡化了苦难。只要下雨,教室的屋顶就乒乓作响,道路泥泞极易滑倒。
大家在校园中衣衫残破,有时用线缝补破洞,有时甚至没有针线,就用麻筋把破洞打一个疙瘩。虽然破衣烂衫,但是教授和学生们都在孜孜不倦地做学问。
在经费紧张的时候,师生没有菜吃,就到校外捡野菜、抓虫子吃。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表现出乐观的精神状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跑警报”。在日军飞机轰炸昆明时警报拉响,大家就往郊外跑,叫跑警报。尽管面临危险,但是汪曾祺的描写却十分有趣。
比如大家都带上两本书去跑警报,跑警报时做小买卖的人也来到集中点卖东西,十分热闹。跑警报促成了谈恋爱的机会,男同学殷勤照顾女同学,女同学欣然接受。
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也有不跑警报的两个同学。一个女同学一有警报响,大家都走了,她就留下来洗头发。一个男同学喜欢吃莲子,就在锅炉火上慢慢地煮莲子吃。
汪曾祺写出了一种不在乎的精神。对于猝然而来的灾难不恐惧、不在乎,中国人是不会被征服的。
读汪曾祺的文章,总让我想起苏东坡的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乐趣。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与其忧愁恐惧地活着,不如随遇而安。《人间有味》给了我们一种生活的智慧,以欢喜心、平常心过生活,不辜负美食与趣事。
正如汪曾祺所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作者: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