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到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大历史观看“三农”,才能更精准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努力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立足产业发展,谋划乡村振兴之策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坚持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做好“特”字文章,立足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持续打造农业品牌;以科技创新为根本支撑,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激发乡村业态活力;以龙头企业为重要力量,把产业链条补起来,借“工业化理念”谋划乡村产业发展,打造更多“网红”农产品……围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总要求,坚持“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壮大乡村产业发展。
二、重视人才培育,提升乡村振兴之智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农村人口老龄化、缺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是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掣肘。在“三农”问题上凿石开路、攻坚克难,既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员队伍,选拔一批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到乡村奉献,又要持之以恒培养农业领域科学家和现代科技人才,壮大具有“新形象、新思维、新模式”的“新农人”队伍。要坚持依靠人才、留住人才,把本土能工巧匠用起来,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出来,把各方乡贤精英招引回来,让人才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展现新作为,凝聚起中国农业最基础、最深厚、最磅礴的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能”。
三、抓好文化传承,激活乡村振兴之魂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通过有机融合历史文化创新和精神文明传承,为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依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主要阵地,搭建村民百姓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的良好平台,积极开展村级文化惠民活动,切实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强化生态治理,拓宽乡村振兴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乡村最好的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必须建设适应现代生活、体现乡土风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在生态振兴上着力,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善于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换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增值,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要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改善、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突出组织引领,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推进组织振兴,要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历史已经验证,我们党是农民的引导者、带路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党的领导在农村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要紧紧围绕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这一主线,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织密农村党组织体系、建强党的活动阵地,着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细化组织引领、队伍引领、制度引领、阵地引领、激励引领,持续扩大党的组织、活动和先进性全覆盖,推动形成领导有力、功能完善、运转有序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