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地篇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其实不仅带兵作战如此,人的生活事业也是如此。一路顺风顺水,清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沉沦,人的一生很快就稀里糊涂走到尽头。若是出现几个大波浪,大坎坷,惊悚、恐惧、挣扎,全力以赴、劫后余生,或许我们更会体验人生的意义,珍惜不可逆转的岁月。
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仅会激发人的潜能,更会改变人的理念。绝地反击,力量一定非比寻常,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什么负担都放下了,欲望、疑虑、畏惧一一克服,只剩下一个念头:活下去!为此拼尽全力,想尽办法,迸发出来的潜能自是平时不可比拟的。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缩手缩脚,畏首畏尾,一旦经历残酷战场,穿梭于血雨腥风之中,有时会异常勇敢坚强,将生死置之度外。特别是那些在鬼门关走回来的人,身陷过绝地绝境的人,心理的承受能力一定会异于常人,作战能力也会大为提高。所以古代带兵打仗,一定会强化生死考验,有时甚至在实战中应用,故意让将士们身处绝境,无路可走,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生欲望和拼杀勇气。韩信是将这一策略用得最为成功的一个。
韩信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孤立项羽,他为刘邦谋划,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与项羽联盟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在东进的过程中,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个叫井径口的隘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要严守井陉口,一面派兵从小路切断汉军的补给线,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崩溃。但赵王的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雄厚,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听后非常高兴,因为长途奔袭,最忌讳保障跟不上,一旦陷入持久战,胜算就小了。最希望一鼓作气,与敌军决战。韩信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完胜仗再吃饱饭。接着,他派两千轻骑从小路悄然进发,让他们在赵军离开后迅速夺取营寨,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引诱赵军正面作战。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河边,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临水结阵的士兵背面就是大河,再逃只能溺水而亡。断了退路,只有奋勇向前拼杀,于是个个都使出浑身力气,打得赵军无法抵挡,正待后撤回营,营寨中却早已被夺,插遍了汉军旗帜,赵军前后受敌,全面溃散。汉军乘胜追击,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庆功会上,将士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临水,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应是兵法大忌,我们当时很疑惑,最后竟然取得大捷,这是什么策略?”韩信笑道:“这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孙子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一旦抵挡不住赵军的冲杀,很快就会逃散,怎么可能让他们努力拼命呢!”众人无不信服。
置之死地,不是什么人都能奋发有为,绝处逢生的。有些人一入绝境,心里承受能力脆弱,很容易消极沉沦,一蹶不振。有些绝地,不仅不能激发决战的勇气,反而会增加恐惧和绝望,将仅有的一点战斗力损失殆尽。所以领军作战,置之死地,孤注一掷,是十分危险的,一不小心,可能全军覆没,遭受灭顶之灾。马谡就曾犯过此错,街亭一战,他本想通过将全军置之死地而大破敌军,但事与愿违,自己反而全面落败,成为经典历史反面教材。
马谡为三国时蜀国越嶲太守,才气过人,擅长军事谋略,深得诸葛亮赏识。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你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不以为然,提拔马谡做参军,时常一起谈论军事,马谡见解非凡,有时让诸葛亮都叹服。第一次北伐之时,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是让马谡统领各军在前,同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在街亭没按诸葛亮部署,不在当路立寨据守,却驻扎在路边的山上。禆将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听,马谡认为居高临下,作战时可以势如破竹。王平担心魏军断绝水源,致使军心不稳。马谡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理论反驳,认为到了那时,将士们自会人人拼命,个个争先,破敌必矣。张郃到后,果然包围山上蜀军,又断绝蜀军水源,并且大举进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收拾残军,并率败军撤回。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在大好形势下无功而返。后诸葛亮回到汉中,挥泪斩马谡以正军法。马谡本来是个很有见地的军事理论家,可惜一个失误,万劫不复,不仅丢了自己性命,也毁了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破灭了蜀国入主中原的希望。
置之死地,要充分考量各种因素影响,有十分把握才能使用,用得成功必生奇效,用得不好,可能一败涂地,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绝境求生,要么死得凄惨,要么活得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