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诗词典籍中,文人骚客好像对月情有独钟,月成为了他们歌咏不断的对象,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轮皎皎的明月,时缺时圆,时阴时晴,却蕴藏了人们无限的情思,承载了人们太多的希望,落寞与悲愁。
月是爱的象征。一首《望月怀远》成为千古绝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茫茫海上升起的明月,长夜漫漫,月光照着床上难以入眠的孤独人,想与你相见却只能在梦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想到丈夫一定和自己一样因离别而苦恼,昔日同泛舟,而今独自击桨,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绪满怀。
身虽远离,心却相依。
月是大千世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多愁善感的诗人,用它来传递自然的风趣,也来传递内心的复杂情感。
“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诗人李白可以说和明月最有缘。失意凄苦时月是诗人的朋友,与他为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蜀地来游,心境开阔,眼前美景徐徐展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现实的无情使你苦闷时,明月是你的的理想,你意气风发,欲上青天揽明月。好友王昌龄遭贬时,你以明月作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与月,成就半个盛唐。
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从小便会吟诵。而月更是象征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浓浓的乡愁。明月啊明月,你引起了游子多少的相思,使得人们借助你来抒发情感,于是你便带着人们的美好祝愿,随着清风,跨过千山万水,捎去给另一边的亲人,原各自安好。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如今仍有许多人远在他乡生活,亦有华人学子海外求学,尽管现代发达的通讯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梦想,但“明月”与“相思”似乎已经紧密相连,亘古不变。身在异乡,方能体会到诗的真谛,抬头仰望普天下的月亮,仍会想起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家乡。
月是美酒,是故乡,是凄苦,是夜的使者,是爱的象征,情的寄托……
诗词文化的魅力在于传递它的真情美,在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超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形成一种独特的月亮情怀。